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乡村振兴 接续奋斗】(68)“西农就是我们乡村振兴最大的底气”

——我校助力河庄坪建设乡村振兴示范镇的故事

“大家吃过或听说过的最贵的牛肉一斤是多少钱?”“大家知道羊的品种有多少?咱们陕北地方品种又有哪些?”……

近日,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一场围绕当地乡土人才能力素质提升的专题培训正在进行,我校动物科技学院教授胡建宏、史怀平分别围绕肉牛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羊饲养管理技术作了讲座。这也是学校与河庄坪镇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2019年以来,在校地精诚合作下,河庄坪镇获评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镇,成为学校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又一亮丽名片。

规划先行

走进河庄坪镇乡村振兴规划建设展厅,一张标注为“一核一带两翼八区”的立体规划图格外引人注目。规划图上,清晰的空间布局让人一目了然。这个规划由我校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为河庄坪镇“量身定做”。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改河教授告诉记者,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河庄坪镇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有原中央医院旧址、陕甘宁边区保育院旧址等一批红色资源,距离延安市10公里,是典型的城郊结合与红色文化传承区,乡镇这样的区位及资源条件有利于乡村振兴工作开展。

2019年,河庄坪镇党委书记刘震带队来校,就整镇域推进乡村振兴与杨改河等座谈,并委托学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为其作规划。此后,杨改河带领水保、风景园林、农学、经管等多学科专家4赴河庄坪,跑遍该镇15个行政村,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全面掌握了解该镇实际情况及相关需求,历时2个多月完成《河庄坪镇乡村振兴规划(2021-2025年)》。规划明确了以山地苹果、设施蔬菜、舍饲养殖为主,休闲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业为辅的产业发展体系,以及“农业+文旅+民宿”的田园综合体、“高效生产+观光采摘+文化体验+民宿吃住”于一体的延安市智慧城市后花园、“种养+乡村游”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布局。

“4年多来,我们‘一张蓝图绘到底’,严格按照规划来推动全镇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后被评为省级科技示范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刘震介绍道,就在今年3月初,河庄坪镇又组织召开了一场座谈会,学校多学科专家与当地政府及企业、村民代表共聚一堂,现场解答大家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共商以高质量发展助推和美乡村振兴。“有西农专家‘把脉问诊’,我们心里就有足够的底气。”刘震表示。

产业带动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

依托山仑院士工作站落户河庄坪的优势,校地共同组建包括苹果、食用菌、油菜、耕地保育、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杂粮、乡村规划、农文旅融合等方面30多名专家参与的多学科团队,解决当地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品种、技术和三产融合等方面的问题。

山仑院士工作站专家、学校水保学院院长冯浩研究员告诉记者,山地苹果是河庄坪的一个特色产业,全镇共种植苹果5000余亩。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品质的有效提升一直是困扰当地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学校专家多次到当地果园调研,通过苹果新品种引种,果园花期霜冻实时监测和预报系统研发,以及山地果园水肥高效利用、山地油菜覆盖还田等技术示范推广,使全镇苹果产量提升了百分之十,有效提升了苹果品质,推动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西农专家教授的到来为河庄坪苹果产业的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刘震说,就拿小型气象站来说,每年防冻时节农民在手机上就可以直接观察,根据温度变化来做好预防措施。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到地里盯着温度计看了,这就是科技带来的便利。

针对当地产业单一的问题,校地经过调研,决定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与环境条件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设施蔬菜等产业。陕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水保学院李鸣雷研究员,陕西省设施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园艺学院李建明教授组建专家团队长期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在李鸣雷的牵线搭桥下,当地引进高瑜团队创办菌舰食用菌智慧工厂,产品出口到北美洲,带动当地400余名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近期,我们依托西农大专家团队优势,在畜牧、小杂粮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也开始发力,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刘震表示。

人才支撑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支撑。

2021年以来,为有效解决河庄坪镇乡村振兴人才短板问题,学校先后选派57名乡村治理与发展专项研究生到河庄坪镇15个行政村实践锻炼,为当地乡村振兴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阮国兵是我校首批派驻河庄坪的研究生之一,主要在万庄村开展工作。期间,他入户走访调研了解村情民意,发挥专业所长助力产业发展,发挥“桥梁纽带”“科技参谋”作用把最新的科研成果送到农民身边。他表示,一年的实践锻炼让所学在基层得到了检验,对基层工作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更深的认识,学会了与老百姓打交道,为走向工作岗位、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万庄村党支部书记谷延龙看来,万庄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巨变。第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淤地坝解决村里吃饭问题,开展扫盲班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养。第二次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专项研究生来到万庄,为万庄的乡村产业发展、疫情防控、乡村组织建设等注入了活力。“我们都特别喜欢西农的这些孩子。” 谷延龙表示。

在派驻研究生的同时,学校还在当地招收非全日制乡村治理与发展专项研究生,为当地培养一批留得住的人才。河庄坪镇人大主席史文洁就是其中一位。她告诉记者,在学校的学习既有中省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操作性极强的县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典型案例,也有涉农专业知识、哲学创新思维等课程学习,不仅开阔了大家的思路和眼界,还能更有把所学就地转化,促进乡村振兴更有针对性地开展。

此外,学校乡村人才培训基地、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延安河庄坪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延安河庄坪人才培养基地等在河庄坪挂牌。以返乡创业青年、返乡大学生、种养殖户、村“两委”委员等为主体开展大型乡村振兴主题培训8次,开展作物选种、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150余次,并为120名转移就业劳动技能人员开展了技能培训。

陕西省选调生杨娜目前在河庄坪镇工作已一年多。她表示,校地合作实现了人才和科技资源向基层的流动,切实帮助基层解决了一些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对当地发展大有裨益。

“乡村振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都在路上。在这个过程中,西农大一直是我们最大底气和信心所在。我们将继续精诚合作,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的河庄坪样板。”刘震表示。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