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校园展厅】李佩成院士二三事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1985年6月,我从西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得益时任科研处处长的李佩成老师赏识,留校在科研处工作。6月14日报到那天,我初次见到风度翩翩、和蔼可亲的李老师。他让我撰写一份自我介绍,说根据我的特长安排具体工作。从此,我走上了高校科技成果管理之路,一年之后又接手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并有幸结识了众多知名专家教授,对学校的科研推广工作有了全面深刻的认知。

856510982158410923.jpg

1987年全国农业高校科研管理协作组谈会在我校召开,作者(后排右一)与李佩成副校长(前排右五)同与会者合影

1985年7月,李老师由科研处处长晋升副校长,分管科研推广和国际交流工作,他的办公室和我们是隔壁。李老师经常来科研处串门,关心年轻人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我跟随他走遍了学校的每个基地,去的最多的还是他负责的乾县枣子沟黄土高原综合试验区。

李老师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注意因材施教。畜牧系昝林森刚毕业就加入乾县试验区研究团队,他聪明伶俐,文笔出众,李老师充分发挥其所长,除了让他负责相关研究项目外,还让负责内部小报“枣子沟通讯”采编、组稿、排版和印刷发行。这份小报内容涵盖国家科委政策动态、科研项目研究动态、人物专访以及科研文化等多个方面,丰富多彩,不仅宣传了试区科研动态,也丰富了科研人员的文化生活。

820159877147046546.jpg

1991年,李佩成副校长(左)与宣传部部长张绍华在陇县检查李震钟教授奶山羊养殖项目进展

李老师要求科研处年轻人不能只是满于上下班工作,而要积极参与工作研究。在他的鼓励下,1986年,我参加了国家教委举办的“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研讨班”学习,结业论文被收录到正式出版的《中国高校科研管理论文集汇编》中,这也是我人生第一篇论文。同年,我还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高校科研管理研讨会。1987年,我们承担的农牧渔业部科研管理研究项目“农业高校科研横向联合研究”在陕西和西北农业高校中顺利开展,并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相关部门的表扬。

446507357904714879.jpg

1989年,李佩成副校长在学校农业科技综合承包年终总结会上讲话

李老师是乾县的骄傲,他对家乡的地形地貌、政府部门了如指掌。 “七五”期间,学校在乾县枣子沟台塬阶地区购置了千亩土地,开始黄土高原台塬阶地综合治理试验研究。在李老师领导下,试验区科学研究内容广泛,参与人数最多时有四十多人,研究成果丰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李老师发明的“辐射井”“轻型井”也在这里率先示范推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尽管乾县试验区工作条件艰苦,但李老师始终与大家同甘共苦。他平易近人,没有半点校长和教授的架子。他常常与大家一起乘坐那辆“仪征”吉普车,同吃同住同劳动,作为秦腔戏迷的他,高兴时就在黄土高原放开吼两嗓子秦腔。他精力充沛,在沟塬间穿梭时,步伐匆匆,就是年轻人常常也难以跟上。

444655483816489658.jpg

1987年,作者(左一)与李佩成副校长(左三)等在三号教学楼前合影留念

李老师非常重视媒体宣传报道。他的出色研究工作也赢得了众多媒体的青睐。乾县试验区“辐射井”“轻型井”“黄土台塬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等重要成果产出时,他都会让我及时联系新华社、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等各大媒体记者进行宣传报道,这也让我受益匪浅。

尽管我们不常称呼他为李院士、李校长或李教授,但“李老师”这个亲切的称号,却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简介:张正茂,研究员,小麦育种专家

编发:卢芝颖

编辑:孟可菲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