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时事茶座】也谈粮食安全和农村产业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在新时期的征程中,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连续多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描绘出一幅清晰的 乡村振兴路线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效推进农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份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 乡村振兴工作更是指明了方向,其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粮食安全是国家的重中之重。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政府管理的核心任务。以山东省齐河县粮食安全保障中心为例,该区通过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提高农机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等措施,积极实施粮食产能提升工程,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项目不仅有效提升了当前的粮食储备水平,而且还大大改善了当前的经济状况,以及维护了粮食市场的稳定性。该项目的八大工程,包括良田建设、种植业发展、农业机械化普及、盐碱土壤恢复利用,旨在最终实现2035年的粮食总量目标。“四良一智”工程旨在利用优质品种、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和智慧农业,开发出更多的农村生产潜能,进一步提高农村产出效益,保障国家的口粮安全性。


农机.jpg

提高农机化水平


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头戏。乡村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产业链条的完整性。为了推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政府正在大力支持和帮助这些新兴的经济实体,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积极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吸引了众多游客。许多具有独特风情的乡镇,通过吸引和推广旅游业来促进其经济增长。例如,四川省峨眉山市的国家级农村产业综合发展试点区,其中包括了茶叶的种植和加工,并将其作为整个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丰富的旅游服务和茶叶产品。峨眉山市通过全链条布局茶产业、延伸加工链条、完善营销体系,成功打造出“园区+产业+旅游+文化”的成熟园区模式,促进了当地茶产业的全面发展。而以芒果产业为核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则创建了全国农村产业一体化发展(芒果)示范园区。这个园区汇聚了多种功能,包括大规模种植、精细加工、自然风光观光、独特的农业旅游,为当地的芒果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促进了农村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是带动 乡村振兴的重要马车。


茶.jpg

峨眉山茶产业布局


田东县芒果示范园区.jpg

田东县芒果示范园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还需要在政策上下功夫,在科技上下功夫,在人才上下功夫。政府要继续加大支农力度,改进农业补贴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其丰富的经济资源,结合“三权分离”,构建出一套全面的德青源金鸡产业联农体系,将建设项目的所有权归当地政府,管理权归德青源集团公司,收益权归农户,实现双方的互利双赢。这种新型的投融资机制不仅能够让农民从中受到更多的好处,而且还可以借助于租赁、劳务派遣和其他多种形式,组织起一个专门的平台,来推进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的提升。


德源.jpg

北京德青源农业


同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广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经发挥4次小麦品种更新的重大作用,将陕西省的等地区的植被恢复得到4次的改良,使陕西省的土地得以北移400公里,并且,学校也发起并实施“28字方略”等改良措施,以期让黄土高原地区变得更加美丽,并且形成一个拥有丰富优质苹果资源的生态系统。除此之外,这所大学还在当地的中心地带设置了23个实践性的长期实验室,为当地的农民提供实用的农业科普知识。如在陕西眉县猕猴桃种植区,学校专家定期进村入户,通过建立试验示范站,传授村民现代种植技术,使猕猴桃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此外,该校还建立了白水县苹果检测示范站,为当地苹果产业发展助一臂之力。真正做到了其作为西北区域性农林院校的情怀:“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对于这样默默奉献于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农林院校,我国应该给予大力支持。


鸟.jpg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鸟瞰图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为 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证。十家子村的经济活力源于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加工基础设施,从而实现了从种植基地到合作社再到实体店的多元化经营,从而有效激励了本村的经济增长,促使了本村的农作物、蔬菜、水果、苹果等农副产品的高品质发展。从此可见,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的成功之路,不仅是一种经验,更是一种智慧,值得我们借鉴。


人才.jpg

加大农村人才培训


推进农村全面振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深入理解因地制宜的精神,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分类施策,将智慧与力量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以促进乡村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全面振兴乡村美丽乡村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丁雨航,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22级本科生

编发:万玲

编辑:周梅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