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媒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农技推广新模式

来源:陕西传媒网 | 作者:张晴 | 发布日期:2015-06-23 | 阅读次数:

《陕西传媒网》2015年6月17日

  从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1号”优良小麦品种,到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再到目前推广面积近亿亩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西农979”,这些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的品种,全部都出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获得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

  如何让这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生产发展? 2005年,该校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科技成果快速转为生产力的成功大道。目前,该校已在全国建立试验示范站23个,涉及粮食、蔬菜、水果、设施农业等多个领域,500多名科教人员在生产一线从事农技推广,200多名学科专家常驻试验示范站。

  依托试验示范站,学校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农民45万人,指导培育科技示范户2400多户,累计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100多项,新增经济效益300多亿元,在广袤的农村大地谱写了一篇篇支农大文章,为全国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第一线开花结果树立了一个成功样板。

打破旧体系  探索建立推广新模式

  新世纪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针对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在充分考虑到农业的生态区域性、生产时效性、环境多变性、经营主体分散性等特征,以及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新技术接受意识和能力欠缺的现实情况后,逐步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提出了以自主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传播四轮驱动,使科学技术真正在农村产业发展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探索推广农业推广新模式的同时,该校还不断从制度上凸现服务“三农”的功能:一是在学校机构设置中专门设立了科技推广处,负责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工作;二是按不同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优化配置全校科技推广资源,组建了小麦、蔬菜、苹果、肉牛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技推广团队,形成了500余人的科技推广队伍;三是设立了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支持科技人员开展推广工作;四是将科技推广纳入人才评价体系,强化了对推广工作的导向、激励机制,如设立推广研究员技术职务,在科教人员绩效考核中将承担推广项目与科研项目等同对待、将获得农业技术推广奖与科技进步奖等同对待,对在科技推广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必要奖励等;五是设立 “推广专家支持计划”,支持长期在农村从事推广工作并产生重要影响的科技人员。

  200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市政府合作探索,由地方政府根据产业需求聘请学校相关专家、教授,根据不同农作物和养殖业设立了32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专家大院模式把学校的科技工作和宝鸡市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联结起来,学校专家走进千家万户有了落脚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了平台,初步解决了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分离的现象。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推广模式虽然实现了专家、教授与农民的“零距离”,在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反映出一定的局限性。譬如,专家学科单一,没有形成推广团队;以单项技术推广为主,技术集成不足,对产业支撑力度不够;缺乏长远发展规划,运行机制不健全,稳定性差。基于此,学校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想,即在区域产业中心地带,建设若干学校拥有一定产权、产学研三位一体、永久性的、专为产业发展服务的试验站,构筑“大学→试验站→示范户”的科技推广通道。

  2005年以来,结合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需求,该校在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河南等省22个县区,先后建立了白水苹果、阎良甜瓜、眉县猕猴桃、西乡茶叶、安康水产、山阳核桃板栗、清涧红枣、阎良蔬菜、合阳葡萄、洛川苹果、凤县花椒、千阳苹果、三原斗口农作物、镇安板栗、安康经济林果、榆林马铃薯、铜川果树、渭河樱桃、富平现代农业、甘肃庆城苹果、青海乐都设施农业、新疆昌吉现代农业、河南荥阳小麦等23个试验示范站,在15个省36个市县建立40个试验示范基地。

  各个试验站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从品种、施肥、灌水、病虫防治、贮藏、保鲜、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对农民进行全程技术服务。同时,试验站还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此推动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

  学校以这些试验站(基地)为“联结点”, 组织推广团队,实现了大学专家与地方科技推广人员的对接;组织科学研究,实现了各种科研课题与农业生产问题的对接;组织技术推广,实现了技术服务与农民需求的对接;组织学生实习,促进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对接。

  试验示范站的建立,不仅构建了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而且形成了区域农业科技资源聚集的高地,直接面向产业服务的科技创新平台,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基地,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显示器,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理念和信息的辐射源,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孵化器,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谋划大未来  创新校地共建新机制

  按照建设永久试验示范站的思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着眼长远,谋划未来,于2011年启动实施校地“共建共管”新机制。逐步启动建设了洛川苹果、凤县花椒、千阳苹果、三原斗口农作物、镇安板栗、安康经济林果、榆林马铃薯、铜川果树、渭河樱桃、富平现代农业、甘肃庆城苹果、青海乐都设施农业、新疆昌吉现代农业、河南荥阳小麦等14个试验示范站以及吴起肉羊、黄龙核桃、陇县核桃、子长马铃薯等一批试验示范基地。

  2014年,学校与杨凌示范区牵头,联合陕西10个地市农业科研单位,发起成立“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实现高校与地市农业科技资源的统筹协同。地方政府无偿提供试验站建设用地1600亩,投入建设经费5200万元,提供运行经费1200万元。如:洛川苹果试验示范站,延安市政府无偿提供土地150亩,投入设施建设经费600万元,并每年提供示范推广工作经费50万元;陇县核桃试验示范基地,陇县政府投入400万元建设基础设施,市县两级每年提供示范推广工作经费50万元。

  校地共建共管机制的建立,使试验示范站(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由过去的“以学校为主体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逐步转向为“以地方为主体投资建设,校地共建共管”的新模式,为学校科技推广工作的深入持续开展和地方积极主动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奠定了基础。

  千阳苹果试验示范站,是该校在陕西建设的第3个苹果专业试验示范站,实行校、市、县三方合作共建新机制。学校每年向该站提供30万元运行经费和70万元农业部科研项目经费,选派专家立足千阳、面向宝鸡开展苹果产业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宝鸡市和千阳县在无偿提供60亩土地以及房屋的同时,每年向示范站提供50万元示范推广经费,并选派市县农技人员参与,三方合作开展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该站在2012年建成后,采取“试验站+龙头企业+示范户”的科技推广新模式,指导当地企业海升公司建成高标准矮砧苹果示范园10000亩,采用大苗建园,实现头年建园第二年亩产500-1500公斤的显著效益,推动千阳县新建矮砧苹果10万多亩,成为该项新技术国内推广速度最快的县。

  2014年4月,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赴千阳县调研后感触很深,他在随后的批示中指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千阳苹果试验示范站开展的矮砧苹果示范推广“是苹果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典型。应在苹果产地县各推广示范园。在新一轮苹果产业发展中仍保持我省领先地位”。

  新疆昌吉现代农业试验示范站,结合当地实际,率先启动了甜瓜、红枣新品种示范。建立了甜瓜新品种示范园和酸枣直播示范枣园200亩,均表现良好。其中,引进示范的学校自主知识产权甜瓜新品种“冰糖雪梨”综合表现突出,平均亩产达3100公斤,含糖量达18%,品质和口超过了哈密瓜,显示出了巨大的推广潜力。同时,学校自主培育的鲜食与制干兼用型新品种“七月鲜”,在新疆枣区迅速走红。

  陇县核桃试验示范基地,引进国内外品种资源62份,新建品种资源圃50亩,开展了穴贮肥水、配方施肥、夏季修剪、机械化省力栽培、病虫害防治、干果加工等多项实用新技术,培训基层技术骨干和大户6000多人次,显著提升了当地核桃建园、管理和加工水平,推动了核桃产业的提档升级。

服务新农村  “立地”写出支农大文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建立的推广新模式,将教学科研基地搬到了产区田间,实现了专家进田、技术入户,真正使成果出了效益,农民得了实惠,在新农村建设中写出了一篇篇支农大文章。

  农村的广袤大地是大学专家实现科技创新与生产需求的真正“试验田”。西农专家在这块大“试验田”里突破了一批农民急需的关键技术。10年来,学校各试验站累计开展试验研究150多项,育成新品种25个,在小麦、玉米、油菜、蔬菜、苹果、猕猴桃、核桃、甜瓜、红枣、水产等领域均有重要技术突破。

  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小麦品种选育与推广为例,该校在河南、安徽、江苏等黄淮小麦主产区建立17个新品种示范园,加速小麦品种选育与推广步伐。西农979、西农529等一批拥有学校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成为黄淮麦区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亿亩以上,增产20多亿公斤。榆林玉米试验站在玉米育种与高产创建上取得突破,选育的陕单609玉米品种创造连续3年同一地块亩产超过1400公斤的高产纪录。学校最新研制的碳纳米管栽药技术,将有效防控水产病毒性疾病的爆发,这项原创性技术有望为水产业发展带来突破性的技术进步。

  学校在试验示范站的技术集成创新,促进了区域产业升级。以白水苹果试验站为例,该站针对当地数百万亩老果园树龄高、产量低、品质差的问题,集成8项关键技术,形成优质苹果生产技术规程,促进苹果产业升级。试验站汇集了学校相关学科20多名专家,其中10人长期驻点工作,另外还聘请了日本弘田大学2名苹果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启动实施了“苹果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带动白水县苹果产业从42万亩发展到52万亩,优果率从60%提高到85%,产值从2005年的5.3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6亿元,苹果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80%。当地政府和果农为感谢推广人员,还向试验站赠送了两部专车和两台电脑。

  建立科技示范典型样板,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跟着样板学,是科技推广的重要手段。学校各试验站主要采取“中心示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模式进行科技示范,并将示范与技术培训紧密结合起来,起到了良好效果。譬如,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站,指导建立了10个科技示范村,500个示范户,培训基层农技骨干和果农3000余人次,总示范面积31000亩,有7个示范村人均猕猴桃收入超万元,推动眉县猕猴桃栽培面积从2006年的8.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9万亩。2013年,全县猕猴桃总产值达到20亿元,农民人均猕猴桃收入8000元,成为陕西省人均果业收入最高的县。

  培训农技骨干,使农民真正成为懂技术懂经营的新时代农民,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一环。10年来,各试验站立足农村,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员72000人次,农民45万人次,涌现出一批产业带头人。比如,在陕西具有一定影响的阎良区科农瓜菜专业合作社、白水县仙果协会、清涧县苑林红枣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都是试验站指导的科技示范户。曹解虎、惠国海两位农民2010年曾登上哈佛大学“农业与食品论坛”,讲述他们依靠科技致富的故事,引起了热烈反响。

  在信息服务方面,学校主要通过先进的传媒技术将信息发布到千家万户。2006年学校开通了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站, 2007年与陕西电信服务公司建立“96889”农家乐信息台,2008年建立了集田间数据实时监控、远程可视咨询、远程科技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专家远程信息服务系统,为农户随时提供各种农业实用技术与市场信息服务。白水苹果试验站在苹果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将栽培管理技术、病虫预测信息与防治技术、市场需求信息等通过联通网络发送到果农手机上,使果农通过手机就可以了解到不同生产季节的苹果作务管理关键技术和苹果销售信息。

  针对近年来我国农业企业快速发展,纷纷进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行列的现状,学校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有组织、有计划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转移、技术转让和产权交易工作,还构筑起了“大学→企业→农户”的科技推广通道。2006年7月该中心正式成立以来,已完成西农979等农作物品种生产经营权的转让。这些农作物品种通过企业的包装、宣传和营销,快速转化,为学校、企业和农民都带来了实惠。 “西农979”、“小偃22”等10个小麦品种在省内外累计推广种植面积2670万亩,增产小麦3.1亿公斤,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http://www.sxdaily.com.cn/n/2015/0617/c56-5698386-2.html


编辑: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