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阳光网》王辉教授:执著追梦,让土地多产粮食、让乡亲吃饱饭

《阳光网》 2015年10月25日 

  阳光网-阳光报(记者 宋丽娜)人们夸赞陕西的面食好吃,多用薄、筋、光,酸、辣、香。知道吗?美味无比的陕西面食,背后的坚实力量是小麦,是王辉教授引领的执著追梦的小麦育种团队,就是这个团队,让小麦的品质更优、产量更高,做出的面条更好吃。

  在72岁的王辉眼里,小麦育种的过程,就是追梦的过程,一个梦想实现了,再追逐另一个梦想。品种质量不断提高,又是另一个追梦过程的开始。

  执著追梦 就是要让乡亲吃饱饭

  提到王辉,不得不提一下他的导师赵洪璋。这位曾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赵”的著名小麦育种学家,曾被毛泽东主席亲切地称赞为:“用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而王辉,也是师从赵老师之后,才认识到小麦种子的重要性,感受着一粒种子如何改变一个世界。

  1943年,王辉出生在杨凌李台乡五星西魏店,青年时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没粮吃、饿肚皮让王辉的心里种下了“学农业科技,不再让父老饿肚皮”这个单纯而且美好的愿望。高中毕业后,王辉毅然报考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学系。1973年回校,很幸运地被分配在大名鼎鼎的赵洪璋院士麾下作助手。在赵洪璋的指导下,热爱育种的王辉先后培育出北方第一个抗赤霉病品种“西农881”,“西农65”和“西农85”等多个品种。


王辉和他的学生们在检测麦种


王辉觉得这麦种也是他的娃


  让土地多产粮食、让乡亲吃饱饭一直是王辉的一个很高大尚的梦想。开始育种时,王辉没经费、没设备、没人手,就是个实足的“光杆司令”。常规育种所需的经费和设备少,他常常从自己的工资里抠点钱出来买些试验用品,设备通常从家里“顺手牵羊”,或从亲戚那儿“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人手呢,常常是老婆、孩子、亲戚。

  在王辉的字典里,永远把育种工作摆在第一位,尽管老家离学校仅两三公里路,但他却很少照管家人。年过八旬的老父亲想念儿子了,拄个拐杖,颤颤巍巍地到学校来看他。妻子和四个女儿也总是在他工作的地方帮他干活,而这,就算是一家人团聚了。甚至有时候春节放假,学生们都回家过年了,只有他,还待在他的麦田。

  花甲之年 “西农979”实现多打粮的梦

  在花甲之年,王辉的付出有了丰硕的回报。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提起他的“西农979”,王辉依然充满了深情,他说这个品种的优越性就是不倒秆、产量高,磨出的面筋、白,好吃!

  “西农979”是王辉团队历经18年培育而成的,是王辉及其育种团队育成的11个小麦优良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个,目前该品种已成为我国冬小麦第四大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亿亩。这一重要科研成果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也让王辉教授荣获201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

  王辉并没有停止追梦。从2002年开始,王辉又带领团队采用常规优化育种方法,历时11年选育出了新品种“西农165”,其2013年通过陕西省审定,亩产量在550公斤~600公斤,比“西农979”还高产。王辉说,他的这个品种优质而高产,这可以给农民带来好收入,粮食一斤收价比普通粮食高8分钱到一毛钱,一亩地就能增收一百多元。

  培育产量潜力更高、品质更好的新品种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王辉,仍旧在育种田里劳作着,泥腿子教授的麦种不但实现了他的梦想——让乡亲吃饱饭,也在麦田里为自己挥写多彩的人生。

  从两亩试验地到千万亩生产田,王辉教授小麦般的金色人生,整整走了四十多年。路还很远,这个更像农民的教授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培育出一个产量潜力更高、品质更好、实用性更好、抗病性更全面的新品种,应用于农业生产。来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来为咱们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最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news.iygw.cn/2015/xw_benwyc_1022/220349.html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