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中国新闻网》从科研院所到田间地头 中哈农业合作打造“良性循环”

《中国新闻网》 2017年4月21日

  从陕西西安画一条直线到中哈国境线上,长度在3000多公里。借着“一带一路”倡议,中哈两国农业合作跨越了空间限制,正打造“良性循环”。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下称西北农大)培训的玛拉提·木拉提汉的微信朋友圈里有这样一句话。

  玛拉提是哈萨克斯坦农产品深加工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他的工作单位与西北农大有长期合作,定期过来学习研究,“西北农大是科研的天堂,设备条件、理论水平都很好。”

  熟悉《西游记》的玛拉提把在中国的培训经历看作是“东游记”,希望能把中国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标准制定带回哈萨克斯坦,提高其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完善农产品标准。

  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广阔,但人口稀疏。玛拉提说,正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让哈中两国的农业合作有了更多的机会、更广的平台。以前哈萨克斯坦注重石油等能源型产业,现在根据“一带一路”倡议来发展自身农业,“我们可以将农产品出口到中国,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农产品”。

  在玛拉提的家乡,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下称爱菊集团)将中哈农业合作付诸实践。2016年5月31日,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太恩沙县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动土开建。

  太恩沙县的农民巴哈提通过微信向中新社记者表示,“这一天让我的家庭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今年30岁的巴哈提生长于农村,家里有3个孩子。他虽没受过高等教育,但对农务知识有所了解,一家人以传统农耕和养殖维持生活,他曾经一个月仅有相当于一千多元人民币的收入。

  爱菊集团的建设计划让巴哈提离开了田间地头,参与爱菊集团的农技培训,最终拿到了一份在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正式工作,月收入提高至三千多元人民币。他说,“哈中的农业合作让我脱离了贫困。”

  2016年12月6日,爱菊集团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期项目、年加工菜籽原料30万吨的油脂厂试投产运行,已解决当地90人就业,远期预计可达近300人。

  在农产品加工园区运行的同时,4月13日,爱菊集团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1650吨小麦也随着“长安号”中亚班列抵达西安。

  爱菊集团董事长贾合义表示,在哈萨克斯坦建设园区的部分原因是看中了哈萨克斯坦地处“一带一路”沿线,而“长安号”中亚班列有着巨大的运输优势。

  “长安号”于2013年11月28日开行,由西安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铺就西安向西开放大通道,为“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了连接中亚的黄金物流大通道。

  爱菊集团先后进口哈萨克斯坦油脂2300吨、面粉5000多吨、休闲食品50吨。2016年3月,“长安号”首趟中亚班列满载货物回程,其中就有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粮油食品。

  截至目前,“长安号”共开行近300班,运输货物总重超45万吨,将西安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行程时间缩短至6天。

  贾合义称,未来还将通过“长安号”将哈萨克斯坦的牛羊肉、蜂蜜、蛋奶制品运回国内,送上中国民众的餐桌。

  科研技术的交流、民间资本的推动、中亚班列的串联,让中哈农业合作无缝衔接。正如西北农大农业科学院院长单卫星所言:“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哈间的农业合作形成了良性循环。”

  原文链接:http://news.163.com/17/0421/11/CIHS70SL00018AOQ.html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