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新京报》“一带一路”新机遇 陕西农业“走出去”

《新京报》 2017年4月19日 12版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来自中亚的学生们正在学习旱区灌溉技术,学成后将回到他们的祖国学以致用;在西安,当地的粮油加工企业已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工厂,采购当地原料,聘用当地人;在杨凌农业示范区,跨国共建的合作园区已在多个国家布局。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

  有专家分析认为,农业“走出去”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推动陕西省农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全球农业资源配置和竞争,是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方式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涉农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

科技走出去:高校助力中亚国家,破解旱区农业难题

  在古丝绸之路的农业交流上,中国从外引进农作物;而在当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国的高校则在向外输出农业科学技术。

  丝绸之路沿线多个国家,和中国西北地区一样,同属干旱、半干旱地带。这意味着,它们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动植物适应性非常相似,农业发展有着相同的科技需求。

  基于这样的背景,在旱区农作物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动出击,正在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设20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

  去年11月,来自丝绸之路沿线12个国家的59所涉农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式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

  联盟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科研机构自愿加入的非政府、非盈利开放性、国际化多边合作平台,旨在推动成员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文交流、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促进沿线各国农业教育科技深度交流、共赢发展。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认为,过去是“请进来”的国际化,今后是“走出去”的国际化,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联盟的成立,是学校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单卫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院长,研究马铃薯病害的知名专家。在过去的半年内,他已去过哈萨克斯坦进行学术交流,第三次行程也即将开始。

  单卫星认为,“农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中国在旱作农业的灌溉和育种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此外,中亚也是马铃薯的重要产地。如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等高校非常重视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科研成就。

  去年9月,单卫星和校长孙其信一同前往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签订了全面的合作协议,内容包括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等。

人才交流服务:为“一带一路”多国培养留学生

  除了产业和科技的合作,在人才培养上,来陕西就读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比不断增加,为其将来回国发展打下基础。

  2016年3月28日,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教授OSAMA MOHAMAD(中文名:金山),受到了正在埃及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会见。

  金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级环境科学博士留学生,是埃及“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埃方3位科研人员之一。

  他说,“我的中国导师是有机化学、沙漠化防治领域的权威,对我的研究给予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帮助。回到埃及后,我利用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在西奈半岛沙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乐今来自泰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班留学生,今年将毕业。

  “我的梦想是在大学所在地陕西杨凌开第一家泰国餐厅,让更多中国消费者吃上更便宜的优质泰国米。”乐今说。

  乐今表示,“泰国大米的品质很好,一直很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但我在中国的超市里看到泰国大米的销售价格偏贵,失去了一些潜在的消费者。凭借免税政策,泰国大米在中国的售价可以降20%。”

  3年的学习不仅让乐今的汉语水平突飞猛进,而且对中国的国情、中泰两国的农业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以中泰自由贸易协定中有关农产品免税政策为主题。

  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招收了53个国家的千余名外国留学生,其中“一带一路”国家生源占60%以上。2016年,该校在校外国留学生规模达500人以上,其中“一带一路”国家生源占87.9%。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产业园区合作:打造“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正在加强与中亚各国的现代农业合作与交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和渭河北岸,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杨凌示范区”)被誉为“农科城”。

  杨凌示范区成立于1997年,是中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陕西省政府直辖并和23个中央部委共管,具有地级行政级别。目前,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主任由陕西省副省长冯新柱兼任。

  去年8月,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访华,期间特地来到杨凌示范区考察。昂山素季希望未来能与杨凌在农业现代化等领域有合作契机。

  今年4月14日,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行动计划发布。计划提出,“全面建设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加强与中亚各国的现代农业合作与交流”。

  而在此前的4月1日,陕西自贸区正式挂牌,其中杨凌示范区共5.76平方公里。国务院批复的方案明确指出了杨凌示范区的定位: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实际上,杨凌示范区在“走出去”方面早已动身。

  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冯静表示,从2005年开始对发展中国家执行援外培训项目,目前执行了71期援外培训,参训超过1700人,培训内容涉及节水灌溉、农业经济管理等。

  目前,杨凌示范区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澳大利亚、美国、荷兰等国家重点建设的8个国际合作园区,正在顺利推进。

  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局局长明涛表示,示范区希望通过一系列国家合作项目的实施,能够把杨凌好的作物品种、好的农业技术、好的管理经验,通过“一带一路”这个平台推广到中亚、俄罗斯以及中欧地区。

  原文链接: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7-04/19/content_678559.htm?div=0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