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杨凌视线》著名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朱显谟院士逝世,享年102岁

 《杨凌视线》 2017年10月12日

  2017 年 10 月 11 日,著名的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朱显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 102 岁。

  个人生平

  朱显谟先生 1915 年 12 月 4 日生于江苏省崇明三光镇,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同时又考入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后择定在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就读。

  1937 年 7 月,芦沟桥事变后,上海又爆发了 “八一三” 事变,他被阻在家,后得知中央大学内迁,蒙中央大学教授范存忠的资助,同行辗转到了重庆。经在重庆的三年大学学习,1940年大学毕业后,考入江西省地质调查所,后转入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随指导老师侯光炯先生赴四川铜梁县调查,后至贵州、广西、湖南,抵江西泰和地区调查,先后在江西坚持工作六七年之久,对江西的土壤进行了普遍的调查和分析,并作了红壤改良试验。在工作中他除完成土壤调查制图报告外,并撰写了多篇专题试验研究论文,其中《 江西省土壤志 》一篇,对红壤发生分布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江西红壤改良的方法中,以 “ 客土 ” 和 “ 烧土 ” 最为显著。

  1947 年应北平地质所所长的邀请离赣赴平,后曾暂留中央地质所工作。同年秋天,他前往黄泛区调查,完成中牟幅五万分之一土壤图。第二年,他又去鄂南、赣南一带调查,秋季配合农林部增产计划赴镇江调查。

  1949 年全国解放后,朱显谟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任职。

  1959 年,为支援大西北建设,他来到杨陵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原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工作。

  研究方向

  从 50 年代初开始,朱显谟先生到东北三省考察,对改良土壤提出了重要的建议。他深入长江流域、新疆托木尔峰、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进行了土壤考察和研究,又先后参加了水利部黄委会组织的水土保持勘探队、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勘探队,带领青年科技工作者踏勘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各种类型区。 多年来他以治理黄土高原为科研主攻目标,曾广泛地实地调查,不断探索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的研究。

  个人成就

  几十年来,朱显谟先生编著了《 塿土 》( 1964 ),《 陕西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 1981) ,《 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 》( 1989 ), 《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 1989 ) 4 部专著,他还参加编写和审定了我国土壤科学界的重要著作《 中国土壤 》( 1978 )以及其他一些著作,至今发表论文 150 余篇。已培养从事土壤发生、土壤地理、土壤侵蚀、土壤资源评价等硕士研究生 5 人,博士生 6 人。

  他对黄土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的研究,获陕西省 1978 年科学大会奖;对陕西省土地类型及其发生演变的研究,获陕西省 1987 年科技成果三等奖;以他为主的对新疆托木尔峰综合考察研究,获 1979 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参与编写的《 中国土壤 》,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陕西省 1978 年科技成果奖;参与《 中国土壤图集 》的编著,被评为中国科学院 1988 年十大成果之一;《 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图片集 》,获1989 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他为首的水保所科技人员撰写的《 中国黄土区土壤》专文在国际土壤学会主办的《 Geoderma 》刊物上发表。

  一共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 5 项。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曾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优秀导师,陕西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野外工作奖获得者,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等。

  研究成果

  朱显谟先生的科研成果与学术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研究了我国黄土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及其演变规律,拟定了黄土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并根据沟蚀严重的特点,将土壤抗侵蚀性分为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两部分研究,为本区土壤侵蚀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对土壤发生、分类以及演变规律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更正了国内外一些学者以往将黄土高原黑垆土、土娄土、褐土划为栗钙土的观点。根据对群众经验的总结和研究,提出了将黑垆土、土娄土应该建立独立土类的意见,并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

  3. 他最早提出:我国南方红壤主要是古土壤和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以及冲积、洪积物的堆积,而不是现代生物气候的地带性土壤;东北有棕壤而无灰壤,并认为灰化层不是淋溶层,而来源于生物反馈的硅质淀积物。还认为尽管岩体风化和土壤发生两个过程同时同地发生,但它们是二相矛盾的,即前者为富铝化而后者富硅化,土壤一切性征就是这二相矛盾过程在时空上相对稳定的出现。

  4. 对黄土中古土壤进行了研究,比较全面地提出了黄土中古土壤的存在及在黄土堆积期间一些生态环境的交替变化。

  5. 在原始土壤成土过程研究中,他以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原始成土过程的四个时期,即以岩面微生物着生、生物物理生化层的出现为始发标志的“岩漆”时期;地衣着生并具有生物风化层和佃土层出现的突变跃进时期;苔藓植物着生并形成佃土层的巩固发展时期;高等植物着生和原始土壤形成定型时期。

  6. 上世纪 80 年代,在 40 余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与水土保持等科学研究实践基础上,朱显谟先生提出了著名的 “ 黄土高原国土整治 28 字 ” 方针: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这 28 个字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有效,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并被水利部采纳。

  朱显谟先生曾在 88 岁高龄时说,倘若一切顺利,不再出现反复,像他这样年近古稀的人,也许还能看到 “ 黄河流碧水 ”。

  2015 年,朱显谟先生的学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吴普特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目前,经过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等工程,黄土高原基本变绿,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 13 亿吨减少为 3 亿多吨,依据国内外研究黄河流量与泥沙运送量的平衡值为 8 亿吨来讲,黄河正在变清,先生的梦正在实现。”

  2017 年,人们发现黄河变清了成为一种现实,财经、澎湃等杂志连续报道一月有余。

  《财经》:黄河变清万字调查:黄土高原上的数十亿吨泥沙去哪了?

  《澎湃》:黄河水变清了

  《新京报》:黄河水变清,离不开市场经济的伟大力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9AtNXl4svQ_svFjo-bNTAg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