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教育新闻网》 2018年03月15日
1981年9月初,我怀揣西北农学院录取通知书来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报到。
学校接站点设在武功火车站(今杨凌站),因季节多雨卡车上有篷布,车厢堆着大包的行李,站满了学生,只能透过缝隙向外瞭望。宽阔的路面向后延伸,道路两边高大的杨树,伞塔一样的松柏,在细雨中苍翠欲滴,分列两旁,巍然挺立。车呼呼地加油跑,三转两拐,眼前跃出大片的一串红和鸡冠花,红得大方、灿烂耀眼,缀在修剪平整的绿色草坪里,俨然舞动的彩绸带,十分绚丽。汽车进入校区,一座座排列整齐的瓦舍,红顶和蓝灰屋檐的小洋楼,在高大的乔木护围下映射出典雅高贵的气势。大路小道纵横交错,校园景色像水洗了一样清明透彻,翠绿的主色调上泛着斑斓,浓淡宜然。一股沉稳厚重、钟灵而神圣的气息扑面而来。
母校张开臂膀盛情迎接新来的学子。我在这里开始了紧张而愉快的八年学习生活。
西农兽医学专业教学、科研和实践在国内名列前茅,授课老师都是国内行业有建树、德高望重、影响深远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校园生活充满朝气,学习氛围浓厚,学术研究蜚声海内外。
赵余放教授是教学科研一线上的一位杰出代表,1985年秋季开始给我们主授《家畜传染病学》。老师学术造诣深厚,理论结合实践,授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案例经典,给同学们专业课学习带来良好开端,获益匪浅。
言传身教 专业情感与责任培养
1986年3月,应宝鸡市党委紧急请求受学校指派,赵余放老师前往宝鸡市外贸公司协助调查和处置农户长毛兔突发的新的重大疫情,养殖户遭受毁灭性损失,已经严重影响到养殖户的生产和生活,外贸合同履行面临巨大压力。疫情汹汹,刻不容缓。赵老师带我一同前往。
一到宝鸡,赵老师立即投入工作,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短短2天时间里,过河川、上台塬、爬坡越岭,深入到所辖渭滨、金台、陈仓区,八鱼乡以及千阳、陇县等地,访察了几乎所有发病区:询问、登记、察看、解剖,了解引种、繁育、发病以及治疗的详细过程,记录体温、兔群结构、发病年龄、性别,症状、死亡及剖检病变等,指导隔离、消毒、尸体处理方法。采集典型病例材料,尽多收集资料。
疫区调查的病例共有特征显著:传播快、死亡率高,以成年兔的高热、出血、猝死为主要症候。在饲养户家常常遇见壮实的兔子蹦几下,突然倒地,口鼻出血、抽搐死亡,角弓反张的病例。
这种不曾见的爆发性疾病,惨重的损失,已有的方案在现场控制不了发病,辛苦几天的工作没有实质的进展。焦急的养殖户期待的专家现身即能扭转局面的情况并没有出现,部分群众开始消极抵触,问道:你们来到底能干啥?面对群众的失望情绪、责难和渴望的眼神,赵老师十分痛心,默默地承受着,毅然向在场的群众庄重承诺,一定尽快研究,给出结果和方案。
返回学校,赵老师的工作重心一刻不停地转向系统性实验室研究上来:复制病例,分析病因,分离病原,做攻毒试验与攻毒保护试验……求证和排除,紧张的工作以小时来计算,很快取得了进展—在病料中找到了可疑病因,扫描电镜下发现一种新的病毒颗粒图像;并经血清学试验证实,与国内其它地方流行的“兔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简称兔瘟)一致。
这是陕西省境内发现和确诊的“兔瘟”第一例。
获得突破性进展后,赵余放老师又投身防制方案的研究:制备大量的高效价灭活疫苗,优化控制方案,编撰诊断防治指导手册。
在赵老师主导下,该病从发现开始不到一个月时间里,疫情大面积蔓延得到迅速控制。一场肆虐挂关中西部地区的新的烈性传染病被扑灭了……
省农牧主管部门在得到赵老师成果报告后对全省防疫工作做了全面及时有效部署,给周边和省内安全生产起了决定性作用。
这是我第一次跟随赵老师在生产一线受到的最生动而深刻的专业训练和职业教育。学兽医,原来有着如此重要的职责和担当,承载着养殖者的梦想与希望!这一堂课让我受用终生。
高起点 阔视野 精品课程凝心血
赵余放教授潜心于教学,追求卓越,在经费、人员、场地、设备一个个硬性制约因素面前,创造条件,打造精品课程教学,影响深远。
八十年代,我国畜牧业集约化起步发展,各种致病因素交集,传染病流行出现新情况,科研教学面临新问题,也有了新成果,如何把教学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推进服务生产的目标?赵余放老师在传染病课程教学方面凝神聚力,积极探索,成果斐然。
老师迎难而上,把电化教学这一形式与传染病理论和教学完美结合,使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为此,他投入大量心血和智慧,从撰稿、脚本,找病例、寻现场,从请摄像到导演、排练、拍摄,以及后期动漫、剪辑、灌音、合成跑西安去省电视台、电台,赵老师都亲力亲为,工作量之大,至今都难以想象,老师不知流了多少汗!
赵老师把临床最重要几种疾病全部做成了系列彩色电视教学片,如畜禽结核病、鸡新城疫、猪丹毒、家畜布氏杆菌病、猪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及课题组在国内开创的荧光抗体快速诊断新技术等。
传染病教学片丰富了理论和实践内容,结构严谨,引人入胜。
我们的传染病学习的一部分就是去三号楼一楼东侧的电化教室里观看最精彩的电视专题教学片。同学们的专业课学习兴趣和热情被深深地激发起来,一堂课下来,基本上对疾病能够耳熟能详,了然于胸。
这些彩色电教片达到了专业纪录片的拍摄制作水平,荣获省高教系统嘉奖,被国内高校选为教材得到普遍使用。
于平实中见精神
赵余放教授“找机会,为人民服务”是他的纯粹理想。他一心专注于工作,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所想所系皆为兽医事业发展,不计较工作环境与个人得失,对老少边穷地区和困难群众充满热心,倾力支持,让学生得真知,为群众解困除忧,让行业得进步,为社会做奉献。
赵老师“在生活上他是一个平易近人,待人诚恳,不摆架子,原则性很强的人”,平时有繁忙的本科研究生教学、科研任务和学术活动,即使闲暇时间常常提着他的那个黑色公文包,在办公室里与学生交流沟通,指导学习和实验;在实验室里观察实验,察看试剂和病料的保存状态。
1986年7月下旬,固原地区畜牧兽医站通过农业部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邀请赵余放教授向全区兽医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赵老师放弃假期休息欣然前往。时值盛夏酷暑,一路闷热、颠簸,尘土飞扬,水毁路面……午饭路边餐—大锅煮的白面片,搞定!我随老师到达后因不适应干燥气候,流鼻血,头晕糊糊。老师全然忘记了旅途的辛劳,主讲疫病动态与新技术、疫病诊断原理,亲自示范操作。偏远基层站缺技术又缺材料,老师又赠送检测试剂又发技术资料,把他研究的最新成果——荧光抗体诊断技术传授给站上,扶持地区站的疫病诊断能力达到新的高度,参加学习的兽医人员收获很大,深受鼓舞,十分欣喜和振奋。
赵老师去极端艰苦的地区工作,虽然多艰辛,他却淡然处之,让人肃然起敬。
勇于创新 科研引领教学与生产协同发展
在科研方面,赵余放老师视野开阔,目标明确,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成果斐然。
我们上学的这一时期畜牧业快速起步发展,集约化程度提高,制约其健康平稳发展和效益水平的主要因素来自疫病,表现形式为:新病多发,传播速度加快,风险系数和损失程度逐年增大。生产中如何准确、快速、提高传染病诊断质量和水平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也是改善防疫手段、减少疫病损失的关键。传统的诊断方法,提供可靠的诊断结果较快的要1-2天。畜禽场在等待中可能要面临疫情扩大、失治误治等风险。
赵余放老师和课题组老师瞄准快速诊断这一课题,以开创和务实精神,勇于探索,率先突破,在国内成功研发出荧光抗体这一快速诊断技术,并形成系列成果:猪瘟、猪丹毒、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等6种烈性传染病的荧光抗体及诊断技术。
因这一技术可靠、快速、灵敏的显著优势,将传统的诊断时间压缩在2小时之内,开创了快速诊断技术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在国内的专业教学、生产和科研方面得到普及推广与应用;课题组接收国内10余期1000多人荧光抗体诊断技术培训;在疾病调查、科学研究、临床教学和一线传染病防控中发挥了特殊重要作用。
在陕西省,这种先进的快速诊断技术甚至普及到了地区一级兽医站,基层技术实力和业务能力得到质的提升,兽医防治网络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荧光抗体技术体系里的5种技术获得推广,4种分别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注重实践 推动生产
种畜禽企业,大型龙头骨干生产企业平稳安全生产是畜牧业社会化生产的关键主力,也是传染病的流行发生的风向标。
赵老师十分关注和支持这些企业的传染病防制工作,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对种畜禽企业和龙头企业乃至全省疫病防控做出了杰出贡献。赵老师对同行,对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取得成绩时总是积极肯定和鼓励。
八十年代末我来到西安市南郊某大型机械化养禽企业工作,单位种鸡、商品蛋鸡生产规模40万只,设施齐全,进口设备,育雏、孵化、饲料产业一体化,平均日产新鲜蛋12吨,对陕西及周边供种、西安市场鲜蛋供应举足轻重。因常年引种,受多种疫病如种鸡白痢病、曲霉菌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非典型性新城疫等困扰,加上手段少、技术薄弱,育雏成活率低,达不到设计产能,供需矛盾突出。为了彻底扭转局面,场里向赵余放教授求助,老师欣然应允,帮助企业分析情况、指导化验检测,会诊梳理问题,提供试剂和手段,对症下药。
在赵老师悉心指导下,企业制定了长远期净化规划、完善了技术规程,我们按步骤、分阶段抓落实,在两年时间里控制了上述疾病。企业实现了产能最大化,公司主要生产指标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品牌效应和效益全面提升。1993年我们的疾病防治工作获得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防疫工作从被动走向主动,“超前防疫”有序开展,并有所发现: 九十年代初多次在幼雏细菌性肺炎病例的细菌分离中发现鸡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当时检索文献只有澳大利亚有病例报道。在国内规模化生产企业中较早开展白痢病净化,方案持续实施6年,保障了连续安全平稳生产,得到了多项前所未有的数据和规律性成果,具有普遍的指导和推广意义,发表的论文报告被美国《家禽文摘》收摘。
我们场仅仅是赵老师指导扶持过的生产企业的一个缩影。多数企业向母校的回报形式就是成为学科的教学实习基地。
引领学科新天地 开创行业大发展
由于赵余放教授在教学、科研和生产方面的深厚造诣,对传染病规律性与系统性的研究,对全省及周边疫情的全面调研与分析,预见和指导着全省传染病防控尤其是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家禽传染病防治,发挥着引领作用。
1992年8月,在赵余放教授发起和倡导成立的省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召开的学术会议上,专家介绍了几种新的家禽病毒性疾病,如蛋鸡产蛋下降综合症——一种新的引起成年蛋鸡产蛋率大幅度下降而致严重损失的病毒性传染病。这引起了来自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重点关注,我们抓住这个预警机会认真交流,提前做好了预防方案和充分准备。
在之后该病刚一来袭时,我们就及时得到确诊予以应对,完全控制了该病,几乎没有造成损失。家禽脑脊髓炎在赵余放老师指导下也是控制十分成功的经典案例。“上工治未病”,没有这些交流平台,没有赵老师的战略眼光和全局性指导,不可能取得这样好的结果。
赵余放老师说过:传染病学属于灾害学的范畴,传染病就是灾害;“抓住病例、抓住病料,等于抓住了金子”、“病料是宝贝中的宝贝”——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提高传染病认识、强化兽医防疫人员责任,找准防疫工作核心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赵老师敢于面对问题,毫不退缩。哪里有疫情,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正因为这样高度重视流行病学发生发展的责任心、敏感性和职业追求,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抓住了更多的病例和机会,获得了更多第一手资料,取得了领先的成果和不凡的业绩。
在养殖业由传统散养向专业户和集团化发展,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品种、技术和物资流动频繁,市场流通活跃,传染病进入高发期的这个阶段,老病未除、新病又起,甚至一年几起,并发病和继发病频发,形成综合征的情况屡见不鲜,疫情空前错综复杂。
恰恰在这一时期,赵老师废寝忘食,在传染病方面突破不断,尤其是在家禽传染病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老师依托传染病教学组,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顽强和惊人的毅力,自筹资金十几万元,盖房舍,购设备,在陕西境内创建了第一个禽病研究室:开展家禽传染的专业教学和研究,供科研、教学和生产服务,给全省养殖企业立体动态防疫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给养殖户增收致富做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研究室全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解析流行态势和疫情预警;开展临床诊断,培训诊疗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防疫关键物资如抗体、诊断试剂供应,系统方案建设等。
赵余放老师主要发现和研究成果:陕西省第一例传染性法氏囊病、第一例蛋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第一例禽脑脊髓炎的确诊,中等毒力禽流感、禽传染性支气管炎及猪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犬病、犬伪狂犬病、兔病毒性出血热、鸭疫里默氏菌病、鸽副黏病毒感染等细菌病和病毒病的病原分离鉴定等;建立了多个病种诊断方法;研制出7种地方毒(菌)株灭活苗,树立了西农传染病研究在行业的开拓者与中心领导地位。
赵余放老师的杰出贡献,长期坚持对全省传染病方面先导性的系统、深入、持续研究,他以开阔的视野,克难精进,准确把握动态和全局,突破防疫重大关键技术,完善、科学、有力的应对预案和手段支撑,辐射服务省内全行业。赵余放老师严谨科学的态度,产学研密切结合,使西农传染病学的教学、科研成果形成引领行业、服务社会的开放高地,奠定了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条件和基础。
赵老师在畜禽传染病领域躬耕执教研究数十年,凝心聚力,精进开创,功勋卓著。
在行业的这一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期,我省抓住了行业发展机遇,家禽业规模和效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以1994年为例,全省家禽存栏量达到7300万只,年产鲜蛋41万吨,人均占有禽蛋12.5kg,高于全国及世界平均水平,禽业产值19亿元,在畜牧业中占到33%。如果没有西农的支撑,没有赵余放老师这样的开拓者对行业的正确引导和强力支持,不可能取得这么令人瞩目的业绩。
赵余放老师是陕西省现代禽病研究和防控体系建设的开创者,现代畜禽传染病教学、科研和学术领域的主要贡献者和奠基人。
而今,赵老师年事已高,依然关注着现代养殖业的发展及疫病控制的新进展。展现了老一辈专家砥砺奋进,永不止步的境界,值得我们用心学习与践行,共同为实现畜牧业绿色、健康跨越式发展而持续努力。
原文链接:http://www.sxjybk.com/html/2018/yw_0315/4985.html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