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中国科学报》陈鹏:全情投入教改责无旁贷

  《中国科学报》 2018年5月8日 第6版


陈鹏

  晚上六点半,像往常一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级生物技术2班的郭鑫博急匆匆吃完晚饭,一路小跑赶到八号教学楼8213教室,抢占到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此时距上课还有一个小时。“生物化学与分子专题课可谓‘干货’十足,要想坐到前三排,必须提前到教室‘占据有利地形’”,以“蹭课生”身份落座的郭鑫博感慨道。

  让郭鑫博用“干货”二字形容的这门选修课,主讲人正是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鹏。那么,这门让“蹭课生”慕名而来的课究竟有何魔力?

  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

  谈起实验课,不管是毕业多年的学生还是在校生,都忍不住为陈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法点赞。

  为解决学生仅靠“照方抓药”就可以完成全部实验的顽疾,陈鹏探索了生物技术综合设计性实验并用于实践。在实验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只为学生提供基本实验材料和方法,并不预设任何细化的操作流程,让学生在熟悉课程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确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论证。

  厚厚的一沓学生实验记录本和报告,见证了陈鹏悉心指导学生学思结合的过程。其中,生物技术2006级学生王龙和朱叶的中文或英文的手写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报告长达20余页,不亚于一篇小论文。

  “质粒提取实验过程中,陈老师会让我们思考每个步骤和每个溶液的作用,理解实验流程的技术逻辑。分析不同异常情况造成的原因与解决办法。除技术要领外,更重要的是教给我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的毕业生文征宇说。

  “我以前从未思考过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改变条件能不能做。陈老师一次次的发问,为我打开了对未知世界好奇和思考的大门,让我深刻体会到学思践悟,实现知识—思维—能力—创新的重要性。”生物技术专业2015级学生李海宁坦言。

  做实验是最好的调整方式

  两台冰箱、一台冰柜里装着密密麻麻的实验材料与试剂,小的离心管只有小拇指大小、大的也不过两根手指粗细,上面详细记录着样品编号、浓度、日期等。为了防止字迹湿水后模糊不清,陈鹏还细心地给每个试剂穿上胶带“外衣”。

  2000年至今,他的办公室虽然挪了几次,但办公室与实验室合二为一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工作二十年来,陈鹏始终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坚持点滴积累。

  任教之初,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蛋白质纯化、酶工程等涉及本科教学的11个实验,每个实验陈鹏都独立操作过多遍。从实验体系建设、实验内容优化、课程实验设计和预作乃至全英文实验教材的编写,他边摸索边实践。

  2008年从澳大利亚植物功能基因组中心访学归来至今,陈鹏的实验记录就有9本,黑色大16开记录本摞起来近20厘米厚,按时间一条一条详细记录了自己的所思所悟。除了出差,他几乎每天都要补充相关内容。

紧张的工作劳作之余,做实验就是陈鹏最好的调整和休息方式。

  “吃力不讨好”,一干十几年

  在许多人看来,陈鹏吃力不讨好的教学改革一干就是十几年,但他选择了坚守,“生物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新技术层出不穷。教学要适应新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

  他常与青年教师交流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予以耐心指导。“陈老师勤学好思,经验丰富。基于蛋白质纯化教学体系的改革,得益于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帮助才顺利结题。”同事张新梅感激地说。

  二十年执着坚守,陈鹏先后负责教育部“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教改项目,主笔完成教育部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申请以及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制定和实施,并多次应邀在国内的教学研讨会上交流,有近十所院校的同行索要综合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内容和实验材料。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刘国琴评价道:“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难能可贵的持续改革的体系,具有在全国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他先后主编完成了《现代蛋白质实验技术》,副主编完成了《酶工程》等教材。新近完成的“十三五”规划教材《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将于今年6月出版。

  “我是眼看着生物技术专业从无到有,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全情投入教学改革是我责无旁贷的责任。”陈鹏动情地说。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5/334990.s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