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文汇报》“当代后稷”把丰收的种子撒在广袤大地

《文汇报》 2018年9月24日 第2版

  地处关中平原中部的杨凌,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也是知名的“农科城”、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拥有60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聚集了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的近6000名科教人员。

  恰逢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记者来到杨凌,追寻农业始祖后稷的足迹,探寻“当代后稷”们创造的神奇。

  传承和弘扬“后稷精神”

  “后稷教民稼穑的故事流传悠久,从《诗经》到《国语》到《史记》均有记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74岁的原副校长张波告诉记者,传说后稷儿时就立志农业,学种禾豆瓜麻,成人后能查看地理,率民众开垦种植,教民树艺,百谷穗大粒圆,茁壮茂盛。

  “后稷在杨凌教民稼穑,是中国农业第一次见诸史载的农业教育和推广活动。它结束了中国农业的原始状态,把中国带入了农耕文明时代。”农史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主任樊志民说。他将后稷精神概括为 “教民稼穑”“相地之宜”“执农不弃”。杨凌这块土地上的科学家,一直在传承和弘扬“后稷精神”。

  “教民稼穑”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推广周部族相对先进的农业科技。“相地之宜”就是“因地制宜”,这是后稷之后几千年来农业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执农不弃”就是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不放弃农业,这已成为现代杨凌的农林科教人员的信念。

  “农耕文明发祥之功、传统农业赓续之功、近代高等农林科教之功、现代农业发展之功”,这是樊志民总结的杨凌对中国农业的“四大贡献”。近14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我国15个省(区)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建立了27个产学研试验示范站和45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0个科技示范园覆盖28个主要农业产业,对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17年培育出 “彩粒小麦”系列新品系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研究员何一哲的办公室,展示着黑、紫、红、蓝、绿、白等各种颜色的彩色小麦,还有制作的月饼、蛋糕、小酥饼。这是课题组历经17年培育的“彩粒小麦”系列新品系。

  迄今,课题组已推出 4大系列“高产+高营养”彩粒小麦新优品种(系),稳定品系有52个,推广应用的13个,具备了各种颜色和类型的彩粒小麦品系,拥有七八千份种质资料。已建立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生产示范基地近2万亩,每年繁育高铁锌、富铁锌小麦良种 30万公斤,生产、加工、销售各类天然铁锌功能食品100万公斤,产品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

  系列彩粒小麦新种质具有“高铁锌、高钾镁、富硒铬、高钾钠比、高氨基酸、高纤维、多色苷”等特点。去年7月,农业部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将“特殊类型小麦—彩色小麦”列入新颁发的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内容。

  他们从“秦黑4号”中诱变出株高仅40厘米的 “紫粒小麦航天矮变系——紫矮1号”,成为国内外第一个紫粒小麦矮源材料,丰富了世界小麦矮秆基因种质资源库。

  “我就是一个田间地头种地的农夫”

  “我就是一个在田间地头种地的农夫”,这是航天育种专家、杨凌现代植物培育引种示范园主任郭锐对自己的称谓。他的微信名是“田间地头”。

  186亩的杨凌现代植物培育引种示范园内郁郁葱葱,这里有100多个品种的苗木、花卉,正在为黄土高原和国家“三北”防护林选育树种。占地150亩的中加航天农业科技产业园里,一垄垄太空花卉煞是惹眼,有太空花椒、太空火焰参、太空辣木、太空黄花槐、太空牵牛花等。

  郭锐说,这些都是航天搭载后进行地面选育的花卉。“航天育种俗称‘太空育种’,就是利用太空环境中同时存在、地面上难以同时模拟的特殊条件,诱发种子基因发生变异。”他告诉记者,种子上太空,只是完成了航天育种的一个步骤。返回地面后还要进行3到5年的多代筛选、培育。最后,经过鉴定后的种子才能称为“太空种子”。

  10多年来,他们搭载19类40多个品系的作物种子进入太空,开展了10多个航天育种课题研究和地面试种,并在东起江苏、浙江,西至新疆、青海,南到广东、海南,北迄内蒙古、辽宁的广大区域里,大胆进行跨区域整合,推动着航天育种产业的发展。(本报杨凌9月23日专电)

  原文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8-09/24/content_701048.html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