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勇做强农兴农的奋进者

(中国农科新闻网 2022年6月7日)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特别强调要保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步安宁,坚决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才,但受传统观念、农业产业效益偏低、农村工作条件艰苦等现实因素影响,人才短缺始终制约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涉农高校学子具有特色鲜明的学科背景和产业技能,是国家未来农业发展的希望,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奋进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唯有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立鸿鹄之志,积“尺寸之功”,才能以更大的担当与作为撑起中华民族的粮食脊梁。

信念坚定  做知农爱农的“带头人”

“出差比别人都远,得到乡到村、爬坡下田”是“三农”工作的日常缩影,没点情怀还真搞不了。“三农”情怀的养成并不是农林人与生俱来的,而是源于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无比坚信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从入学到毕业,“黄土地”“金种子”“试验田”始终伴随着涉农高校学子的求学求知之路,“面朝黄土背朝天”,种下的是勤劳和企盼,收获的则是智慧结晶。涉农高校学子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感悟着农业带给人民的踏实,在年复一年的学习中探寻着农业未来发展的希望,最终将这份热爱与坚守深埋心底,将强农兴农作为人生最远大的追求。

面对农村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现实问题,涉农高校学子必须不怕苦、不怕难,撸起袖子加油干,将扎根基层的热情自觉转化为服务“三农”的动力,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才能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期许,用最美青春谱写出“强国有我”的生动诗篇。

本领高强  做引领行业发展的“职业人”

面对我国涉农行业对科技应用和成果转化的迫切期待,以产教融合培养为鲜明特征、突出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的专业农林复合型人才具有独特优势,成为破解产业难题、引领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变”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关键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知识更新迭代超乎想象,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未来农业将呈现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显著特征,要实现“无人区”的率先探索,惟有筑牢知识根基,方能从容面对,驰骋星海。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曾深情寄语广大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不负青春韶华”,涉农高校学子只有以扎实的专业技能为支撑,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保障,增强过硬本领,苦练扎实内功,才能真正的服务人民、服务国家。

视野开阔  做具有家国情怀的“国际人”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适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需要了解“世界经验”,世界更需要聆听“中国故事”。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早已成为引领中国农业发展的主旋律,因此涉农高校学子除了要俯下身子带一点“乡土味”,更要仰望星空多一些“高大上”,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尽情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

站在当下,每个人都得益于世界发展,而又反哺于世界进步,顺应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秉承借鉴吸纳的谦逊态度,是人类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历史必然。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在积极倡导国际合作和全球视野的同时,绝不能弱化马克思主义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涉农高校学子要正确理解“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人民、心系国家,这才是当代中国青年应有的精神风貌,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时代之问的坚定回答。

五育融通  做全面发展的“领军人”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五育”融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凝结了几代中国教育先驱的智慧与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而“五育”融通发展则是青年学子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的内核与底气。

面对“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渴求人才”的时代环境,坚持以素质发展为导向,从能力本位教育视角出发,一体推进“五育”发展,实现以德为先、以智为擎、以体为本、以美为魂、以劳为荣,既是社会行业对青年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更是涉农高校学子面向未来农业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制胜之举。

“三农”问题根本在农村,关键在人才,乡村振兴战略已然部署,涉农高校学子责任所在、义不容辞。生逢其时,正要在时代舞台上尽展风华,勇立潮头;肩负重任,有心在希望田野上播种希望,造福人民。

原文链接:http://m.nkb.com.cn/pcarticle/409351#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

未命名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