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中国农业教育》西农校长吴普特:新时代农业高校的六大战略使命和实施路径

文章摘要: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各自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高等农业教育进行系统布局和重点建设,逐步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创新源泉和支撑力量。回顾我国主要农业高校的发展历程,始终贯穿着国家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大战略需求。

  梳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办学成就,不难看出,我国主要农业大学的办学使命,充分体现了大学因国家战略而生、因国家战略而为、因国家战略而兴的时代责任和价值。

  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赋予农业高校的新使命: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使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使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使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使命,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使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使命。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剖析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重大转化,明确提出了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七大战略,这既是农业高校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更是农业高校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

  战略使命1: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通过“三步走”战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加快“双一流”建设作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作了统筹部署。农业高校要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加快建成一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战略使命2: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并高度融合,创新资源配置呈现出全球竞争与加速流动的趋势。以现代生命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加快向农业领域渗透,不断开拓出农业科技新领域,孕育出颠覆性的技术创新点,一些重要农业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驱动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主体、新模式的快速发展。要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农业高校应主动适应这一重大变革,积极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加快产出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做出责无旁贷的贡献。

  战略使命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要实现这一重大转变,必须把提高农业创新力放在重要位置,着力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政策问题和科技问题。

  战略使命4: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对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要求牢固树立社会主体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面对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以及国家对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大气污染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硬性目标和任务,农业高校必须有所作为。

  战略使命5: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业高校要进一步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瞄准和对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系统提供理论指导、技术引领、政策支撑和典型样板。

  战略使命6: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当前,这一重大倡议正在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引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大多与中国旱区在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动植物适应性等方面有着极大相似性,农牧业发展也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科技教育需求,农业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使命重大、机遇空前。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如何扎实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当前众多高校直面的重大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将以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努力做好“顶天”“立地”“国际化”三篇大文章,在切实履行好支撑引领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家使命中实现追赶超越,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路径1:建设优势突出的“双一流”学科群,做好“顶天”大文章。紧扣旱区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战略需求,整合优势学科领域,发挥学科集群化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建立“学科特区”管理新机制,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

  为此,西农规划建设了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动物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五个学科群。前三个学科群从作物生产、水土资源、农业环境三个方面系统构建服务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后两个学科群旨在为旱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重要支撑。

  其中,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学科群依托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力求在作物病原菌致病机理与病虫害综合治理、苹果抗逆生物学与新品种选育、小麦抗逆遗传与新品种选育、农业微生物多样性及环境适应机理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学科群依托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力求在土壤侵蚀过程与水土保持、全球变化与区域生态系统响应、土壤质量提升与资源持续利用、森林生态与林木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依托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建设,力求在作物耗水过程与调控、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区域水安全理论与水土资源管理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动物生物技术学科群依托农业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力求在牛羊基因工程育种、家畜遗传改良、牛羊营养代谢与饲料科学、家畜重大疾病防控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学科群依托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力求在葡萄与葡萄酒、果蔬食品制造与质量安全控制、营养健康因子与功能食品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

  路径2: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拓展提升“立地”新模式。产学研紧密结合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以贯之的办学传统,学校探索构建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成为有效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的重要路径,被誉为“高校服务社会的一面旗帜”。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拓展提升学校这一“立地”模式,最根本的就是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更大的引领支撑作用。一是进一步打通科技推广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交流的链接通道,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效率科技推广,以高效率科技推广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强化提升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二是充分发挥西部发展研究院、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功能,设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校智库,形成具有重大决策影响力的智力成果。

  三是突出农村干部培训和农民教育,切实发挥依托学校建设的国家农业农村干部培训基地和学校农民发展学院的平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丰富培训内涵,强化时代要求,打造系列培训和教育品牌,着力提升农村干部和农民的整体素质。

  四是在加强学校现有试验示范站(基地)建设基础上,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要求,集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优势,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若干全乡(镇)域、全县域示范样板,力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新模式。

  路径3:面向“一带一路”建设,谱写“国际化”新篇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新时代深化国际合作的重大战略。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处丝绸之路“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和农林学科专业优势,联合来自丝路沿线12个国家的59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在农业教育科技国际合作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成果。

  下一步,西农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继续作为提升国际化水平的重要着力点,力求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效。一是与中亚、非洲国家政府、科教机构、涉农企业合作,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让学校科技成果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帮助提升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收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将中亚地区打造成国际“战略粮仓”的有效途径,为我国与中亚地区互惠发展以及全球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拓展“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平台功能,推动成员单位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携手提升成员单位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

  三是面向丝路沿线国家加强和新建若干国别研究中心,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咨询服务。

  四是进一步加强对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培养力度和援外培训力度,将学校打造成非洲、中亚等地区国家来华留学访学的品牌基地。

  五是按照国务院《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规划部署,持续深化学校与杨凌示范区的融合发展,积极投身杨凌农业自贸试验区建设,使学校在杨凌自贸区这一更高层次、更大平台履行好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将杨凌打造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核心区、现代农业“双创”的标杆区和“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先行区。

                 ——刊发于《中国农业教育》2018年第6期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