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陕西日报》杨凌:“麦田盛宴”背后的“种业大餐”

《陕西日报》 2019年6月12日 第16版

在杨凌小麦文化节期间,当地中小学生体验传统麦收“农生活”

  核心提示

  ■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杨凌先后培育出“碧蚂1号”“丰产3号”“西农979”“西农511”等我国小麦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20亿亩。

  ■ 杨凌小麦种子年交易总额约6亿元,占陕西省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一;聚集各类种子企业26家,成为全省种子企业最为密集地区。

  ■ 2016年至今,杨凌已连续举办了四届杨凌小麦文化节,这一节会成为全国小麦育种和小麦产业领域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品牌活动。

  6月的关中平原,成熟的小麦在骄阳下飘起诱人的麦香,预示着三秦大地又迎来一个丰收时节。

  6月6日,在农神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我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唯一的农业自贸片区——杨凌,一场与小麦相关的节日正在举行。探讨小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重温传统小麦收割、打碾等劳作,参观新型农业装备表演,品鉴杨凌特色美食蘸水面……6月6日至8日,恰逢端午小长假,为期3天的第四届杨凌小麦文化节,为大家奉献了喜庆、有味、特色的节日“麦田盛宴”。

  从2016年开始,在杨凌示范区这片热土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杨凌小麦文化节,不仅引来媒体的广泛关注,一些国内知名的农业专家也纷纷发出赞许之声。杨凌小麦文化节为何一届比一届影响力大?

  缘由是杨凌与小麦的深厚渊源。

  时间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碧蚂1号”,60年代的“丰产3号”,70年代的“矮丰3号”,这3个具有里程碑式的我国小麦主栽品种,均裹挟着“杨凌基因”;80年代,李振声院士在杨凌首次成功用牧草和小麦进行远缘杂交,培育出了“小偃”系列小麦良种,改变了我国旱区粮食生产的落后面貌,开创了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新篇章。

  历史的卷轴滚动至今,杨凌示范区仍秉承着这样的“创新基因”。

  2018年5月,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吉万全教授选育的“西农511”通过国审,技术转让费达到455万元,创出陕西省小麦品种交易金额历史新高。

  5月的华山脚下,麦浪滚滚,麦穗飘香。在华西镇西渭北村大唐优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穗实秆壮、“品貌俱佳”的“西农511”正在等待“检阅”。数百名前来观摩的省市种子管理部门、农业推广部门,小麦种植、收贮加工、经营服务领域代表,直奔田间,细细比对,认真观察,对“西农511”的突出表现赞不绝口。“‘西农511’小麦,光品质出色这一项,我们去年就多卖了75万元!看,今年麦子又长得这么好!我们种粮靠品种,好品种就靠咱专家!”种植企业北洛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啧啧称赞。

  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离不开众多小麦育种专家的不懈攻关。“西农511”从2006年杂交组合,到2015年通过省审,再到通过国审,成功的背后,是小麦育种专家辛勤耕耘的结果。为了良种的选育、扩繁,13年来,吉万全和他的团队每年有100多天奔波在河南、湖北、安徽等6个省的65个试验点。这些试验点吉万全每年冬季要跑一次,春季再去一次,5月以后,他基本都不在家待了,一直在外观察小麦长势情况。

  在杨凌示范区,近1000名科教人员和吉万全一样,从事生物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他们披星戴月蹲守观察,不仅给农作物“治病”,还要育种培新。正是这些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的专家,培育出100多个优良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20亿亩。“西农979”成为全国第三大小麦主栽品种,“西农511”成为2018年国家主推的优质高抗病性品种……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作为杨凌现代农业科技的传统强项,小麦育种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种子年交易总额约6亿元,占陕西省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一;投资18亿元建成的杨凌种子产业园,聚集各类种子企业26家,成为全省种子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投资5000万美元的先正达种业育种技术中心项目也落户杨凌,预示着科研水平最雄厚的小麦育种力量将在这里集聚发力。

  采访中,杨凌小麦文化节承办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以打造我国农科高地、旱区“种业硅谷”为目标,依托产学研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种业,从管种子向管种业、从重产品向重产业、从传统模式向新业态转变,进一步强化创新要素、企业主体和成果转化,实现了科研领航、招大引强、产业集聚、突破发展。杨凌小麦文化节是杨凌示范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必将为杨凌示范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原文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90612/html/page_15_content_000.htm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