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乡村振兴 | 葡萄变身“金串串”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3-05-31

几个村民种葡萄挣了50万,不到2亩的“阳光玫瑰”能挣14万!前阵子,渭南市合阳县新池镇南沟村里,一连串的好消息“炸开了锅”。

南沟村2007年开始种植葡萄。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村里的葡萄产业在技术支撑下,先后6次大扩建,目前葡萄种植面积1500余亩,种植户占全村30%。

葡萄,摇身一变,成了这座关中村落里的“金串串”。

从不会种到抢着种

秦德红是南沟村最早的葡萄种植户之一。2010年,30岁的他回乡创业,试着种了3亩葡萄,“当时都没见过红提,心里没底。走了很多弯路,不懂么。”

200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葡萄试验示范站建立。在示范站带动下,南沟村成立了合阳县富源红提葡萄专业合作社。2012年西农与合阳县结对帮扶以来,师生像走亲戚一样,接力赴合阳送科技、解难题。段祺、李华、王华、房玉林、张宗勤……葡萄酒学院的很多专家教授走进田间地头,十几年来从未间断。

“刚开始,我们只种了80亩,现在已超过1500亩。从露天种植到智慧农业,还引进了新品种,变化太大了。”南沟村党支部书记肖万顺介绍。

秦德红的葡萄园在2012年就见到了收益,让他信心倍增。2013年种植面积发展到10亩,2017年20亩,2020年3人合伙又承包了50亩地,纯利润120多万元。

如今,在秦德红等带动下,一大批青年人回乡种葡萄。做为种植“小白”,37岁的秦高锋,比当年的秦德红幸运得多。2015年,南沟村开始走上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快车道,在天津打工的秦高锋决定返乡种葡萄。

秦高锋向合作社贷款18万,在学校专家教授手把手的指导下,搭建了10亩冷棚,开始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每到葡萄疏花疏果的关键期,附近农户的电话就不断,我都会过去手把手地教。”葡萄试验示范站专家张宗勤,每年驻站时间超过200天,微信好友里80%都是农户。

2020年,秦高锋挣到第一桶金11万元,2021年挣了18万元,今年正在扩建20亩智慧冷棚。“跟打工比起来,种葡萄轻松、自由、能顾上家,关键还挣得多。”他乐呵呵地说。

肖万顺介绍,通过试验示范站的示范推广和“产学研一体化”项目的实施,村里合作社形成了“合作+”模式:统一规划、统一筹措资金、统一苗木采购、统一农资服务、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管理、统一品牌仓储多渠道销售。

“村上管两头,西农管技术,‘六个统一’可有效破解果农前期投入高、产中技术薄弱、采后销售风险等难题。”肖万顺说。

从露天种到智慧种

“手机上就操作了,方便!”秦高锋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查看大棚的温度湿度。富源现代农业园内的高效智慧冷棚,如今成了南沟村人的“心尖尖”。

2021年,学校支持200万元给村里建了这座高效节能智慧冷棚和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智慧冷棚配套了水肥一体化系统、滴灌系统等八大系统,全园区212个冷棚还安装了自动卷膜机和迷雾系统。

“以前的手动卷帘机,一次得20多分钟,磨得满手泡。现在手机上一点,省时又省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管理干部张华海两年前到南沟村挂职第一书记,说起新系统赞不绝口,“最早时候打农药,背在背上,10亩地得花半天时间;后来用拖拉机,得半个小时;现在用迷雾系统,10分钟就打完了。”

“2015年以前,村里种葡萄全是露天的,果子商品率不高,现在智慧农业大大提高了葡萄品质和亩产值。”肖万顺介绍,“红提的亩产值,从2013年的1万提高到现在的2.8万元,阳光玫瑰从2万元提高到8万元。”

阳光玫瑰,是张宗勤和张华海近年来大力推广的新品种。2022年,秦世新夫妇试种了一亩八分地,收益翻了一倍,尝到甜头后立即扩建了9亩园子。如今,南沟村阳光玫瑰的种植面积,从几十亩迅速增加到300亩。

“村里葡萄不愁销路,现在关键是抓品质,好果子客商抢着要。”为了让规范化种植技术真正落地,张华海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由张宗勤手把手指导5户职业农民和6户示范户,这11人每人再指导10至20户村民。“这个示范作用太明显了!以前开会人很少,现在一说开会,人齐刷刷就来了。”

种植技术落地,又如何卖上好价格?张华海利用富源现代农业园内的千吨气调冷库储藏库,推广葡萄采后新技术,把葡萄存储的时间延长到春节前后。“4个月的存储费用并不高,而红提和阳光玫瑰均实现了价格翻倍。”张华海高兴地说。

从村小学到国际化

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南沟村小学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2019年开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每年选派两名研究生在南沟村小学支教,除了教语文、数学、英语,还承担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教学课程。2021年开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留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支教团,孔昊、山木、沙迪、杜牧同、杨坤莫、乐金6位留学生每周“线上+线下”给孩子们上英语课,如今已是第3年。

孔昊在南沟小学当助教已有一年半时间,如今他已是孩子们口中“亲爱的孔老师”。一下课,孩子们就飞奔到他面前,他不仅教孩子们口语,还介绍起他的家乡巴基斯坦。

“孔昊在小学住了一个月,村民都很喜欢这个外国男孩,给他送葡萄,邀请他去家里吃饭。”张华海介绍,留学生支教的故事还被排成话剧,走上了大城市的舞台。

三年级学生秦博超性格内向,平时不爱与人交流,留学生杜牧同的到来让他眼前一亮。“他特别喜欢杜牧同,下课后跟着杜牧同学英语,对英语充满了好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欣然说。

如今,留学生支教的模式已在坊镇中心小学和坡赵小学推广开来,不仅扩展了农村孩子们的国际视野,还让留学生对中国有了更加多元、立体的认知。

据介绍,西农在南沟村设立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站”,每年选派两名研究生到南沟村小学支教,今年又划拨50万元用于南沟村小学的设施改造。

“如今的南沟村人干劲十足。”张华海感慨地说,“高大明亮的冷棚,是南沟村人的希望;宽敞明亮的教室,是南沟村的未来……”

(图片统筹 王婷)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103046/6953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