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 2019年10月31日 01版
本报讯 10月30日,本报刊发报告文学《六道沟,聚集着一群中国青年》,报道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青年科研人员在陕北高原艰苦环境中奋斗的故事。文章一经刊发,在省内高校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他们扎根山沟,不畏艰难、艰辛探索的品质和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把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党委书记杜永峰表示,一代代水保人,怀着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初心,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立志破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生态“密码”,投身于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科研中,将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都献给了黄土高原。他们勇于担当、奋斗不息的精神,值得青年科技工作者和莘莘学子不断学习并践行到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神木站首任站长李世清说,无论是最初的创业者,还是后续的建设者,他们都秉承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人生信仰,怀着要破解治理山河生态“密码”的梦想来到六道沟,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融合,在奋斗中前进,在磨砺中成长,在成长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19级研究生韦玉珊告诉记者,“六道沟”,一个梦想与现实磨合的地方,一个将科研书写在祖国大地需要的地方。作为西农学生,我们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还要把理论践行到实际生活当中,在广阔的大地上播撒青春种子。
西北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思锋说,28个春秋的奋斗与坚持,六道沟青年群体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有效的解决路径。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科学研究的坚守与追求,展示了新时代青年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毅力。无论身处什么行业,何种岗位,我们都应该发扬和学习这种严谨求实、艰苦创业的优秀品质。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蒙之表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青年应有的品质和责任。我们将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命运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敢为人先、勇于创造,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李蓓表示,在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征程中,这个青年群体扎根山沟、甘守寂寞、艰辛探索的故事令人动容。我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难的品质,接续攀登的进取精神,以榜样为力量,扎扎实实做学术,无愧于青春,无愧于伟大时代。
(记者 蒋向东 程刚 赵杨博 见习记者 张家祯)
原文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1910/31/content_487829.html?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