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高校牵头 地方织网 农民受益——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点燃基层创业激情

《陕西日报》(2021年1月20日 第12版

“多年来我们农科所就像小媳妇,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汉中市农科所科研管理科龚亚丽自嘲地说。汉中是稻米主产区,但稻米在省内又不是主要作物。“非主流”的地位让汉中市农科所处境尴尬。


改变发生在2014年。那一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示范区牵头发起,联合陕西10个市区农科院(所)成立了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联盟突破体制约束,促成了具有科技主体优势的高校与熟悉生产实际的基层农技推广力量深度结合,共同撑起了陕西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片蓝天。


激活“一池春水”


多年来,基层科研单位很难成为农业科技推广舞台上的主角,“人单势弱”,发展空间受限,难以申请到像样的大项目。


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的成立,加强了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联盟以项目为火种,点燃了各地基层科研单位干事创业的激情。基层农科机构有事干了,一下活了,各级农科院(所)纷纷组建团队,开展攻关。


几年来,汉中市农科所先后申请到联盟资助项目8项,经费164万元。借着热乎劲,所里也自筹经费76.21万元,农科所上下干事创业的劲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这些钱太顶用了,我们有事干了,能干成事了。”研究员李英在项目经费支持下,顺利培育出了11个油菜新品种,其中7个品种转让给了种业公司。事情越做越大,她接着顺利申报了省农业厅、科技厅两个研究项目。


2015年,安康市农科院(原安康市农科所)拿到的第一个猕猴桃研究项目就是联盟给的。如今他们的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引进的5个猕猴桃果品连续获奖,制定了陕南山地猕猴桃栽培技术规程,育成了首个魔芋杂交新品种“安魔128”等6个品种,研发的魔芋新型食品被企业转化。2019年,安康市农科所升级为安康市农科院,并专设了魔芋研究院。现在的安康市农科院,已经成为安康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辐射高地。


西安市农技中心科研人员通过甜瓜项目探索出5个甜瓜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栽培技术措施,延长了我省关中地区甜瓜的供应时间;延安市农科所解决了延安谷子主产县区的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等关键问题;榆林市农科院开展的马铃薯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一项,就增收5.4万元……


到2019年底,通过联盟91个项目实施,各级农科院(所)共培育新品种40个,引进作物新品种669个,形成各类标准54项,集成各类农业生产技术模式97套,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80余项,累计推广面积250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0多亿元,累计培训基层农技骨干和农民9万多人次,获得奖项18项。


成就互助一家亲


过去,各级农科院(所)各自为政,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桥;你的地盘你做主,我的台子我唱戏。如今,大家通过联盟成了一家人。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按照联盟规定,项目要有三家以上的联盟单位合作,这一下子,大学的专家、兄弟单位的成员都成了联盟项目团队队员,基层农科院(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通过联盟,地方科研院(所)的科研平台得到有效延伸,与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合作更加密切,合作辐射面更加宽泛。


安康市农科院与中国农科院茶叶所联合承担了中国农科院重大专项,与环保所联合承担了包括富硒水稻、玉米、马铃薯、茶叶、魔芋、食用菌等院地合作项目,还承担了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任务,先后加入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农业分会、全国富硒农业联盟、全国猕猴桃联盟、全国生态农业联盟等机构。


大联合、大协作的氛围已经形成。联盟就像一根纽带,将各成员单位紧紧连在了一起。


“联盟支持的项目全是新兴产业,西农大是很好的技术依托。”安康市农科院张百忍院长说,农科院就有12位大学教授被聘为科研导师。


通过联盟项目实施,有200余名专家与10个市区15家农林科研单位(企业)600余名科技人员共同组成了100多个科研团队,形成了一支校地融合服务“三农”的新队伍。


“过去,请西农大的专家都是凭私人关系,我们现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越来越密切。”渭南市农科所副所长张盈科高兴地说。


校地合作解决了一批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教授团队联合7家联盟单位开展项目攻关,在国内率先走出一条玉米种质协同创新的育种模式,选育出的“陕单636”成为陕西第一个审定籽粒机械化收获玉米品种。


马锋旺教授团队联合延安市农科所、榆林市农科院,开展了“陕北旱地苹果转型升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使苹果花期延迟5天,有效降低陕北苹果花期冻害风险,为陕西苹果的北扩战略提供了技术支持。


陕西省小麦产业体系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栽培教授张睿把他的合作联盟单位成功拉入陕西省小麦产业体系里。“进入省小麦产业体系,对他们的发展太重要了。”张教授欣慰地说。


技术落地 农民受益


位于汉中汉台区宗营镇郭湾村林场的果园依山而建,成果季节,一串串柑橘、猕猴桃压弯了枝条,果香沁人,这儿是职业农民李建军夫妇的家庭农场。


2016年,占地300亩的果园刚建成,汉中市农科所就将其列为科技示范基地,品种怎么引进、果树如何管理、有机无机肥怎么配比……联盟项目组专家的指导一直就没断过。“果园的发展离不开农科所的老师们。”李建军感慨地说。


高校是技术源头,农科单位联结起了下面的广大基层。就这样,各级农科单位成了高校成果落地的强力支撑。


在自身壮大的同时,各级农科单位也开始“领兵打仗”。


安康市农科院通过联盟平台,与汉阴县人民政府签订猕猴桃科技合作协议,与多家企业签订共建农业科学试验站协议。他们还将石泉县云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魔芋园区、汉滨区恒口硒谷田园魔芋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安康市农科院魔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研工作,示范带动,成果转化,共同发展。


汉中市农科所承担的“露地甜樱桃跨生态区早熟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改变了我国甜樱桃产业布局重在北方温带地区的局面。目前,甜樱桃产业成为汉中市继柑橘、猕猴桃之后面积发展最大、势头发展最猛的高档果树产业。


“2020年全国樱桃量大价低的情况下,我们汉中樱桃仍保持批发价14元1斤,果农们真正得到了实惠。”说起这些,汉中市农科所年轻的项目主持人付伟伟满眼都是自豪。


被农民们亲切地称为“香菇保姆”的商洛市农科所食用菌专家王玲,作为商洛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依托联盟项目,带领团队在全市建立了8个香菇示范基地。


“回来不比在外差,还能照顾上家人。” 38岁的王海涛放弃在南方打工回到家乡当起了幸福菇农。


从学校专家到各级农科院(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再到县区基层农技人员和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越走越短,一个区域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网已全面铺就。

      原文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101/20/content_746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