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合并组建15年改革历程回顾

来源:新闻中心 | 作者:长青 | 发布日期:2014-05-26 | 阅读次数:

  科教体制改革的成功范例
——我校合并组建15年改革历程回顾

  1999年9月11日,承载着“国家教育和科技体制统筹改革的重要试验”使命,经国务院批准,我校由2所大学和5所科研单位合并组建。

   作为全国第一所由教学和科研单位合并组建的大学,改革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面对全国高校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改革,学校各届领导班子紧紧围绕国务院、教育部和陕西省对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要求,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经过15年改革发展,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我国科教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

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新大学成立后,校党委、校行政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始终坚持把体制改革作为学校合并后的头等大事,坚持从一切有利于推动科教体制改革的大局出发,成立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全权负责学校科教体制改革工作。

       学校改革小组采取深入基层召开座谈会、印发调查问卷、走访院士和知名专家等多种形式,就体制改革的战略定位、基本思路、基本框架及有关重大问题广泛听取不同层面人员对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在改革方案形成过程中,学校坚持内外结合的方式,对方案进行了多方深入论证。校党委先后10次召开常委会、校领导班子会议和体制改革小组会议进行研讨,先后邀请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国农大、华中农大等高校领导专家对我校改革方案进行论证。学校领导还多次专程赴京,向教育部领导和共建部委汇报体制改革方案,听取上级部门对体改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近一年的深入调研、提出方案,广泛征求意见、进行重大修改,充分论证、不断完善三个阶段,改革基本思路经历了从“两院制”向“一院制”的根本性转变。2000年7月,我校隆重召开了体制改革方案实施动员大会,组建了新的学院领导班子和有关机构,出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制改革方案》。

       《方案》的出台,吹响了改革发展的号角,拉开了实质性融合的大幕,明晰了今后发展的战略定位:要面向21世纪现代农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科教体制改革精神,把学校建成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产学研紧密结合、以农林水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成为高层次农林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干旱半干旱农业及农业高新技术的创新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基地,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支撑和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以学科为龙头,学校将合并组建前原7个农业科教单位的35个学院、系、所进行彻底整合,重新组建了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葡萄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院等15个学院和外语系、体育部及水土保持研究所。2006年后,学校又相继成立了理学院、动物医学院、创新实验学院、思政部及国际学院。

  通过全校上下近2年的大胆改革和不懈努力,基本按期完成了体制改革提出的各项任务,在全国首先实现教学和科研单位的实质性融合,彻底打破了旧的科教体制和格局,整合了资源,集成了优势,为学校拓展新时期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为促进管理重心下移,学校分步推进了校院两级改革。2002年研究制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暂行条例》,2003年,研究制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院两级管理预算经费管理办法》,2004年,出台了《西北农科技大学学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施细则》。这些文件的制定出台和实施,明确了校院两级的责权利,赋予学院在人事、财务、教学、科研、推广等方面的充分自主权。2008年开始,学校以校院两级财务预算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充分调动了基层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校院两级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持续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对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校持续快速发展具有政策导向作用。为不断调动全校职工爱岗敬业和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学校自2001年起,不断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适应学校各个时期改革发展的需要。

        为及时解决合校初期教职员工收入普遍偏低的问题,2001年,学校在深入调研并充分听取校内外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了《校内津贴发放暂行办法》,建立了基础工资、岗位津贴和绩效奖励的“三元”工资结构制度,并逐年提高额度,在确保全校在岗职工待遇普遍提高的基础上,重点改善了在教学、科研岗位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待遇。

        2007年,学校按照“控制结构、以需定岗、按岗聘任”的原则,编制岗位设置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将学校岗位划分为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技能三种类别,确定了各类各级岗位的聘任条件和考核指标,分类成立岗位聘任工作小组,根据学校实际提出过渡期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顺利完成了岗位设置和首次岗位聘任。

        2008年,在全面实行岗位聘用制的基础上,推进了第二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教职工收入普遍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重点提高了业绩津贴的分配比例,基本建立起与学校发展相适应、与岗位管理相结合、与工作业绩密切联系的人事分配制度。其次,通过政策导向调整职工队伍结构失衡问题。对工勤人员实行了内退制度;主要向教师岗位进人;原则不留本校毕业生。近年来提高进人门槛,要求新进教师必须是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博士毕业生。

        2012年,根据学校客观发展需要,学校启动了第三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集中体现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管理服务质量这一主题上,重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员分类管理、绩效考核、津贴分配方案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体系,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对相关改革草案的讨论,改革方案“两上两下”, 校党委常委会数次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人员分类管理与绩效考核方案,于2014年4月推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员分类管理指导意见》和《津贴分配办法》,建立了有利于激发各类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规章制度。

        在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和工作积极性的津贴分配上,学校结合岗位聘用政策,开展了岗位聘用政策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对校内津贴进行调整、规范,建立保障和绩效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保障部分与教职工受聘岗位类型、岗位等级挂钩,绩效部分以其贡献、业绩为考核标准,岗位津贴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重点向教学科研一线及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增加了岗位津贴的保障和激励功能。

        为进一步拓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空间,学校自2004年起,逐步探索建立了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深化专业技术评审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广大教师潜心治学、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氛围。如,设立推广系列、实验系列正高级职称;逐步提高职称晋升条件,强化对业绩的考核要求;结合岗位聘任管理严格了指标控制,取消了专职行政管理人员的职称评定;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建立公开招聘、民主推荐、竞争上岗、聘期管理、轮岗换岗等多项制度,实行了调研员制度。

        学校持续推进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保障学校客观发展需要和教职工利益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体制主导思想,有效调动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推进学校事业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全力推进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面对学校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内部运行机制改革重要而紧迫。我校通过改革财务制度、后勤运转,强化资源的统筹管理和使用,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和成本核算,加强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各单位之间资源共享,提高存量资源使用效益,加速了学校快速发展的动力。

        实施了产业、后勤及院外所改制。首先是推进产业改制。2001年成立了产业集团,2007年完成了校办企业改制,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理顺了学校与企业的产权关系。其次是深化后勤服务改革。2000年成立了后勤集团公司,因校办企业改制,后勤主体功能实际已回归服务,2007年撤销后勤集团公司建制,成立了后勤服务中心,与后勤处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全面承担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第三,完成院外所改制。2007年学校将院外所改制为试验站,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推广基地,由学校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深化了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健全了财务预决算制度、经济责任制度和审计监察制度。2004年底将单列的基建财务并入计财处;2008年进一步强化了对二级财务的监管,推行了会计委派制,出版社、博览园、动物医院、畜禽生态养殖场等单位的账务由计财处接管。2005年起正式设立了资金结算中心,将60余个银行账户压减到10余个,有效盘活了学校资金。在财务预算方面,从2003年起对学院实行总额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强化了财务刚性管理。2008年,实行了校院两级预算管理改革,健全了内部审计制度。2009年启动实施校园一卡通项目建设,2011年通过验收,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节省了人力、财力和物力,加大了财务监管力度。

        推进了资源配置综合改革。从2008年开始,先后启动水电收费改革、公用房屋、试验用地等改革,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资产使用效能。在资产购置上,建立了严格的招投标制度,大宗物品采购、基建工程及维修项目均通过招投标程序,保证了资金安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2010年推行了公务用车改革,对各部门、学院的公务车辆一律进行了处置,妥善解决了行政公务车辆配置和使用不公平现象,控制了交通费开支。2012年,调研摸清并对校外40余个场站(基地)进行了功能规划,出台了《场站(基地)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促进了校外场站土地、房屋资源的保值增值和有效使用。2009年推进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改革,构建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目前开放仪器设备测试项目数量较2009年增加约147倍。

不断探索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合校以来,我校按照国家提出的高校办学教育规律,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实现形式,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基本完成了学校《章程》建设。我校按照“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十六字方针,基本完成了学校《章程》建设,从外部明确了学校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从内部界定了教师、学生、管理服务人员等各方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理清了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完善校级领导体制和管理决策机制。2004年以来,我校逐步完善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党委、行政和校长的权责;2011年出台实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重要事项议事决策规则》,规范了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决策规则和决策程序,强化学校的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在学院决策和管理层面,通过出台《学院工作规则》,完善了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学院重要工作决策与管理的原则及程序。

        全面推进了教授治学制度建设。在学校层面,修订了学术委员会章程、学位委员会章程、教学委员会章程,健全了各委员会的内设机构,并通过学校《重要事项议事决策规则》明确了各委员会在学术决策方面的权力和职责。在学院层面,通过整合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分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和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了学院教授委员会,实现了“四会合一”,有效统筹了各类学术决策事项。

        进一步完善了民主监督机制。2005年制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二级单位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教代会的职权,规范了代表选举、议事程序和操作规则,依法保障了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2004年推进校务公开,2010年推行党务公开,相继建立了党委会向全委会、校行政向教代会、校党委向民主党派定期报告等工作制度,畅通了民情反馈渠道,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有效发挥了民主监督功能。实行党委常委联系学院,民主监督体系初步完善。


编辑: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