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保障体系 服务教学科研

来源:新闻中心 | 作者:长 青 | 发布日期:2014-07-13 | 阅读次数:

  合校以来,学校积极改善办学基础条件,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为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搭建了比较坚实的平台。学校事业费保持年均18%的速度增长,2013年办学总收入达19.89亿元,是合校时的近10倍;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办学条件跨入国内高校一流水平行列。

创建一流大学图书馆

  合校以来,图书馆坚持以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为中心,努力创建一流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大幅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截至目前,我校馆舍面积达到3.2万平米,设置阅览席位2964个,分别比合校时增加了1倍和3倍。

  合校后学校在抓紧馆舍建设的同时,持续加大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从2000年的19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每年1500万元。15年累计投入文献购置费1.18亿元,年均达到786万元,为馆藏资源建设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资金保障。目前的馆藏纸质文献已达到223.7万册,比1999年的165.4万册增加了58.3万册;馆藏电子文献达到6516959册(包括中外文的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比1999年的10000册(中文电子期刊)增加了650倍;各类型数据库共计129个(包括文摘、全文、分析工具、检索工具),比1999年的7个(均为光盘检索类数据库)增加了18倍。包括国内常用的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SCI、EI、SSCI三大检索数据库及Nature、Elsevier ScienceDirect、ProQuest 学位论文、SpringerLink电子期刊及电子图书、Wiley Online Library等国外一些重要的全文或文摘数据库,我馆都有收藏。馆藏资源总量大幅增加,馆藏资源等级显著提升,馆藏电子资源已经超越纸质资源,占资源总量的60%以上。

  图书馆组建了6个电子阅览区,配备588台计算机,为开展电子文献阅览服务提供了条件;在书库、阅览区及过厅安装了地面、墙面电源插座、网口、无线路由器,方便和满足了读者使用电源、网络的需要。积极开展馆际合作,完善共享机制,先后与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SH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机构进行资源合作共享,并在图书馆网站直接链接CALIS、CASHL、NSTL的相关服务平台。

  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2002年引进自动化管理系统, 2004年改用新的汇文管理系统, 2005年建成快速交换式以太网的图书馆局域网络环境,南北校区图书馆组成一个整体网络,通过光纤与校园网千兆连接,网络资源全天候对外开放。2007年顺利获批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一所农学类教育部授权具有科技查新资质的高校图书馆。2010年,新增了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科技论文分析评价服务、论文查收查引服务,连续多年发布我校SCI、SSCI、EI论文收录情况通报。2011年完成馆藏资源元数据级的整合,并与百链系统衔接,建立了功能强大的统一搜索平台,实现了便捷、精准的一站式信息发现、获取和馆外资源免费传递。

  近年来,图书馆认真调研分析我校重点学科文献的收藏情况,一方面查漏补缺,对收藏的重点学科相关经典教材、权威著作与重要文献等进行调研,对馆内缺藏的1000余种图书进行了补藏,提高了重点学科文献的保障率。为了突出和固化特色,目前正在致力于“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数据库”、“黄河中上游水文资料数据库”、“农业古籍文献数据库”等系列数据库及“农大文库”的建设工作。

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

  近年来,后勤服务中心紧贴学校事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服务保障这一核心功能,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强化和规范各项管理服务措施,提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力地支持了学校教学和科研事业的发展。

  ——打好“食”字牌。新建学生食堂1.63万平方米,学生食堂面积较合校初期食堂总面积增加了1.75倍,达到2.3万平方米,满足了3万名师生的就餐需求。同时,建设了主食加工车间、净菜加工车间、餐盘消洗车间,引进了米饭生产线、馒头生产线,改建了学生第二清真食堂,改造了部分食堂操作间、售饭台,安装了玻璃防护罩,改造了全校10个学生食堂的供暖系统,全面改善了食堂工作环境和就餐条件。认真落实稳定食堂价格专项补贴基金,严格执行“两免一补一承担”优惠政策,足量供应鸡蛋、特价菜、免费汤,有效稳定了饭菜价格。2010年9月学校所有学生餐厅通过杨凌示范区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等级评定验收,4个餐厅获“A级”荣誉,6个餐厅获“B级”荣誉。南苑餐厅获全国高校“百佳食堂”。

  ——念好“美”字经。学校在校园规划建设设计上,提出了建设“花园式”学府的远景目标,每年投入300余万元,用于校园绿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学校园林绿化面积由2000年10月的19.7万平方米猛增到2013年底的75.4万平方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遍地,园林小品点缀其间,乔、冠、草、花结合,落叶与常青搭配的校园绿化格局已初步实现。从2010年开始,积极探索后勤服务手段和工作方式的革新,加快后勤保障设施和硬件条件的建设步伐,增配卫生保洁车、通勤车、高空作业车、吸污车、铲煤车、地下探测等机械设备,提高了后勤机械化水平,增强了后勤服务保障能力。

  ——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投入800万元,分类、分步实施了学校卫生间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共安装水电监控设施400余处。积极推行公共区域节能灯照明工程,开通南北校区半小时通勤车,增设水保所、校医院停靠点,方便师生员工。积极实施东区、西区学生浴室改造工程,新建东区开水房,逐步改善学生饮水、洗浴条件。建设2400平米的校园超市,方便师生购物。修建学生公寓自行车停车坪,方便学生自行车停放。在教学楼、科研楼安装热水器、在国际交流中心开设便民早餐、在公寓楼配备打气筒、针线包、吹风机等,努力为师生提供贴心服务。

提高资产使用效能

  合校以来,我校以资产数据库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提高资产使用效能为核心,围绕资产管理、招标采购、资产配置、产权保护四个环节重点开展工作,使我校资产使用效能大大提高。

  ——实现物资招标采购公正、公开、公平。一是健全招标采购机制。全校大宗物资采购由校物资招标采购领导小组招标,实行规范化管理、程序化操作。二是拓宽招标范围,消除了我校物资采购的盲点。三是强化管理和监督,实现了公开透明。四是实行招标采购与编制计划、资金运行相分离。五是严把产品质量关,提高了招标采购质量和效率。从2004年下半年至2013年底,共组织物资采购招标和议标会议488次,完成采购计划金额8.23亿元,实际签订合同金额7.62亿元。通过招标节约采购计划资金6161万元。根据科教仪器减免政策,申办进口设备减免税1340单,减免合同折合人民币3.75亿元。为学校节约采购资金7622万。2012-2013年度我校累计获批进口贴息315万元。

  ——开展资产清查,摸清了学校资产家底与现状。从2004年6月起,按照 “分类分块、逐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彻底”的原则,开展了全校资产清查。截至2013年底,学校资产总额达到29.78亿元,较1999年增长了783%。科教仪器设备总值达到9.91亿元,较1999年增长了989%。校园在杨凌的占地总面积达到6700余亩。新增建筑面积58.2万平方米,较1999年增长了113%。为了实施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资产管理使用效率,建成了国资管理基础数据库16个,为学校决策提供基础数据。

  ——加快土地使用权证办理。2004年以来,积极开展了新增土地征用工作。截至2013年底,共新增土地1421.9亩,其中学校在杨凌区内共新增土地999.3亩。近年来,将学校零星分散的试验地置换成集中连片的土地:完成了农二站6宗零星土地、新天地部分土地1:1等面积置换为南校区共381亩建设用地;南五台试验站69亩林地置换宁东林业局11040亩林地;安塞试验站原30亩试验地土地另择地置换80亩试验地;咸阳试验站四宗共243亩试验地置换一宗300亩试验地等。目前学校共有土地78宗,总面积44267亩,是全国拥有土地数量最多的高校之一。截止2013年底,完成了64宗共39709亩土地(林地)使用权证的办理。

推进信息化建设与服务

  学校以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校网络为目标,致力于构建一流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从无到有地建设起了便捷畅通的校园网、丰富的信息服务、较完备的教育技术服务,为提高我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起到了支撑与保障作用。

  2001-2003年,建成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覆盖行政办公区的以太网园区。2003-2007年依托西部校园网工程,完成了校园网络的全面覆盖,健全了网络公共服务系统,开始了信息系统单点建设。2008年启动数字校园建设,完成了校园网扩容升级、存储与安全系统、信息标准及公共数据交换平台等基础建设,全面开始了学校信息化建设。2012年数字校园建设基本完成,建成近30个业务系统,100多个二级网站。2013年开始云计算基础平台建设,为更好地服务教育信息化打好坚实基础。

  ——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网络从2000年零覆盖到目前覆盖所有教学办公和学生公寓区。布设网络端口4万多个,光纤连通南北校区所有楼宇。主干带宽为万兆互联,千兆乃至多千兆捆绑到楼宇;普遍达到百兆到桌面,部分新建和改造楼宇已实现千兆到桌面。出口带宽已达到4.2G(教育网1000M、中国电信1200M、中国联通1000M、下一代互联网ipv6试验线路1000M)。2011年10月完成校园无线网建设,南校区覆盖楼宇35个,广场12个,北校区覆盖楼宇44个,广场13个,方便了师生使用笔记本、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目前,建成校园有线网、校园无线网、财务专网、校园卡专网、数字图书专网、安防视频监控专网、校园广播专网、节能减排专网、多媒体教学专网、医疗专网等。接入用户超过36000,并实现自动开户,自助缴费,全网漫游等,方便用户用网。为了简化师生网络配置,实行了全校上网IP地址动态分配机制。通过全网认证,使校园网的使用有序、可控,保证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为建设高效管理和有序运行的校园网打下基础。开通了我校IPV6网站,IPv6上线应用达到10多个,流量居西安高校前列。

  ——信息化建设。2010年建成300平米标准化机房。目前拥有各类服务器140多台,存储4套260T,数据库系统6套。初步建成云计算平台,虚拟化存储系统,数据备份系统等。数字校园基础平台建成了统一信息标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公共数据库、校园信息门户。集成了邮件、一卡通、教务、研究生、学工、人事、财务、国资等20多个信息系统。建成智能管理服务系统和师生教学服务系统以及校园一卡通系统。一卡通系统有效链接银行的金融服务,方便了师生的消费及身份识别,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2010年启动建设平安校园安防视频监控系统。2011年1月启动“千门课程上网工程”,系统中目前共有课程9883门 ,总访问量1990万人次。

加强实验教学条件改善

  合并组建15年来,我校从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实验室运行管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大型科教食品设备共享等方面不断加强,在服务教学科研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学院为基础整合,将合校初期的117个教学实验室合并为42个,于2005年5月再次进行跨学院优化整合,将全校教学实验室调整为47个,基本实现了条件互补、资源共享。2006年,以学科为基础进行整合,在资源环境、林学、农学、生命等相继建立自己的科教一体化平台实验室。2004年以来,累计投入15993.43万元用于教学实验室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本科实验教学条件,特别是工科实验室、新上专业实验室教学条件得到了加强,保障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

  ——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在全国高校首次提出以构建安全管理体系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先后出台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管理办法等多项实验安全环保制度,提高了事故预防和应对能力。同时定期加强安全专项培训,提高师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督促检查,消除实验室各种安全隐患。2008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实验室电源认证,设计了4种电源标签和7种警示牌。2011年开始启动实验动物尸体及其废弃物的收贮工作,保障了我校实验室及周边的环境安全。近年来共集中处理废液(固)140000公斤,消除了安全与环境隐患。

  ——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体系。以建立实验室运行管理系统为切入点,实现对分散资源的虚拟集约管理,确立以信息发布机制、申请预约机制、通知确认机制为基础的实验室信息化运行管理平台建设模式,同时建立配套的经费补偿机制、分析评价机制和奖励分配机制来保障整个运行管理的良性开展。2009年9月,大型设备共享信息系统面向全校投入使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量、设备使用次数,测试项目数量逐年提高,截至2013年10月,已有262台大型设备进入了共享系统,价值11861.45万元,并完成了设备的各项参数信息,大型设备共享系统注册专家、教授697人,占全校科教人员36%;完成测试项目数量139805项,较2009年增加67倍。                                            


编辑: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