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他们,把雷锋精神践行在细微之处!(2)

开展“渭河拾荒徒步 守护碧水蓝天”志愿服务活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以实际行动贯彻2023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 “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母亲河”主题,3月29日,图书馆组织60余名职工开展“渭河拾荒徒步 守护碧水蓝天”志愿服务活动。

20230329164508_IMG_1584_副本.jpg

草长莺飞,杨柳依依,三月的渭河河堤令人心旷神怡。活动伊始,党总支书记刘晓正宣读《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引导全体职工学习爱河护河知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志愿者们穿着红色志愿服,带着拾荒工具,从知义桥出发,分成两队,沿河捡拾废纸、烟头、塑料袋、塑料瓶等垃圾,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努力,捡拾清理垃圾20多袋,看着焕然一新的渭河景区,李海潮老师欣慰地说:“这次活动搞得不错”。旁边的环卫工人们也纷纷给志愿者点赞。

此次活动是图书馆依托“志愿汇”平台开展的第二次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了职工的生态文明意识,坚定了职工践行生态文明的信心。(图书馆 路国艳 刘小莉)

“学社相连”根植科学家精神

为弘扬雷锋精神、践行志愿服务精神,3月26日,植保学院、农学院、林学院、园艺学院联合永安社区与元树村村委会为社区青少年、儿童举行了“先锋领学促实干,书香社区启新程”雷锋月系列宣讲活动。

图片4_副本.jpg

活动分为“邂逅”东南窑、“对话”科学家、“触摸”历史三部分。在东南窑试验站内,我校东南窑文化宣讲团成员、植保学院辅导员刘明翀带领小朋友们从自动化的温室走到的窑洞实验室,通过观看宣传片、与现场研究生交流,师生共同体会几代科学家在抗小麦条锈病的奋斗史,实地感受“师承相续,团队协作,艰苦奋斗,潜心科研”的东南窑精神;沿着五台山拾级而上,学生宣讲员又带领小朋友们前往北校区三号教学楼,为他们讲解三号教学楼的历史,并讲述矗立在教学楼前的雕像——教育家于右任的故事。通过近距离感受三号教学楼饱经沧桑仍风采的不屈精神,进一步激发现场参与者的爱国心;随后,志愿者带领孩子们来到图书馆广场,讲述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岐院士和小麦育种学家赵洪璋院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故事。(植保学院 刘明翀 汉莹莹/文 王妮/图)

赓续传承雷锋精神 争做志愿服务先锋

在雷锋志愿服务月期间,理学院聚焦“践行雷锋志愿精神,争做新时代奋斗者”活动主题,在阳春三月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争做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image.png

传承雷锋精神,打造精神家园。开展“砺初心传承雷锋精神,践使命焕发时代光芒”主题宣讲会、主题横幅签名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学雷锋”舆论氛围。不断创新宣扬雷锋精神的载体与形式,利用官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易班新媒体、B站等载体,开展“身边的雷锋”、“优秀志愿者”系列宣传活动,其中罗顺意老师的见义勇为之举受到了广泛关注;依托党员活动室建设集党建团建活动、学风建设、本研交流、学业帮扶为一体的下沉式社区服务站,在预科生、本科生团支部、党支部、团委学生会等各点形成贯穿连接的志愿服务体系,扩大雷锋精神影响力,打造社区育人新阵地。

叠加品牌效应,增强服务引领。出台《理学院志愿服务课程教育工作细则》,将志愿服务纳入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考察必修课,同时通过对素质测评等文件的修订,强化志愿服务引领的顶层设计,引导更多学子加入志愿者队伍、自觉践行雷锋精神,提高党员及学生骨干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依托“一院一品”创建,有效结合学院“满天星”学业帮扶和“红研”助学计划,一方面组成由授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员构成的学业帮扶梯队,开展成效显著的学业帮扶活动,一方面开展“1+1”、“1+N”职业规划培训,落实三全育人助人格局,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学业生涯规划。

发挥支部合力,汇聚志愿力量。以“党建+志愿服务”形式开展志愿帮扶活动,成立普法志愿服务队,深入团支部、群众进行防范网络诈骗主题党日;组建社会实践服务队,学生干部带头深入杨凌周边社区,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人文关怀、爱心支教等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在宿舍进行每周两次的卫生常规检查和违规电器检查,查看宿舍卫生情况,排除安全隐患;开展“今天光盘了吗”拍照打卡、渭河公园清扫、校园志愿清扫等活动,合力保障“文明宿舍”、“文明实验室”、“文明教室”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开展明信片寄语感恩学校工作人员活动,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献血活动,用志愿服务“微力量”汇聚起群众“正能量”,凝聚党团“大能量”。(理学院 范昭 张黄榕)

三月春风暖 处处有雷锋

人文学院聚焦“党的声音我传递”等10项主题,以“大组织”“大服务”“大宣传”工作要求为导向,不断丰富活动形式,持续打造工作品牌,推动志愿服务入脑入心见效见行。

多类别组织推进

以师生共同参与,区校融合共建等形式,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关怀他人、回馈社会、呵护生态。

服务老幼,助推春日暖流涌动。赴蒋家寨村组织开展义诊活动,根据村民就诊需求,联系校医院为老年人提供测量血压血糖、检查心率、按摩等医疗服务;在卜村社区服务中心举办“感恩真情暖童心,雷锋精神伴童行”活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对接社区,助力净化人居环境。开展五台山环境清扫活动;组织夹道村义务植树等美丽乡村建设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城南老年活动中心反诈宣传;将政策宣传、知识普及,扶弱助残、扶危济困行动融入人心。

走近渭河,联合践行生态法治。与杨凌示范区水务局、杨凌新华水务有限公司、杨凌水资源管理办公室等全面了解渭河湿地保护情况;邀请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马江涛专题讲解杨凌节水工作,法学系万志琴全面讲解了与水有关的法律法规。

多形式开展服务

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学科资源优势,开展专业化、特色化志愿服务,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共建法治小院,打造法律服务“新样板”。联合杨陵区人民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20个部门单位领导和代表,在全区20个乡村建设法治小院,打造集法治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功能于一身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新样板”,为村民提供精准、优质、普惠的“法治产品”。

共襄学术盛宴,传递党的好声音。联合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举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城乡治理创新”学术交流会,营造宣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浓郁氛围;学院院长赵晓峰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作“资本下乡与乡村振兴”专题讲座,张红教授应邀前往浦东干部学院授课,分享乡村振兴的一线素材与经验,法学系系主任刘鹏副教授所撰写论文获评“第十七届西部法治论坛”等征文二等奖。

深化田野调查,助力乡村振兴在行动。两个团队获全国“挑战杯”大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组铜奖,《数字蜂巢—引领蜂产业现代化发展》项目能使蜂农生产蜂蜜的效率提高5倍以上;《仲胶天下—助力中华天然橡胶固本强基》项目,有利于构建一条完整的高效低耗绿色产业链,降低杜仲资源利用成本,解决资源浪费问题。3月15日,2022级社会学类专业全体同学在马良灿教授、王春凯副教授带领下,走进杨陵区田西村,田野调查再出发。

多渠道营造宣传氛围

立足“学雷锋纪念日”、“三八”妇女节、植树节等节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志愿服务更加贴近生活接地气。

推进导学联学,让雷锋精神学习见深度。邀请法学系教授董红教授面向学生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专题讲座,以导学形式,增进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师生党团支部采用小组讨论、党团课、集体观影和故事分享等形式深入学习了解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线上线下互动,让雷锋精神话题成为热点。面向全校组织雷锋月主题朗诵比赛,来自12个学院的20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扩大共“话”雷锋活动的影响;通过易班平台组织线上答题,在竞答过程中营造弘扬雷锋事迹和精神内涵的火热氛围;组织“珍惜粮食光盘间,崇尚节约我争先”线上打卡活动,培养大学生“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的意识等。

强化榜样激励,让雷锋精神践行成为时尚。通过学院网站、官方微信等多种渠道,积极宣传了“2022年度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最美(佳)”称号获得者唐信,“2022年度杨凌示范区岗位学雷锋标兵”邢成举等先进事迹;举办受央视报道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赵璐基层就业讲座等,激励师生以日常工作的履职尽责,用初心续写“新时代雷锋故事”。(人文学院 邵贵文)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