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评论】(二)以“土地”情结诠释“为民情怀”

  一个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又从事与农业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老农”,70多年秋播夏收,从未离开过深爱着的土地,他就是入选“中国好人榜”的我校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教授。

  学习他“不忘初心”的土地情。“一把把黄土组成的土地,便是我的家,我生在黄土地上,在黄土地上长大,黄土黄风中练就了我的意志和情怀。”这是王辉教授的生动描述。他出生在陕西杨凌周边的农村,上中学时便耳濡目染了“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和贫穷,深深地刺激了他,从那时起就决心要“育出好品种”,洒下了“小麦大丰收,农民得实惠”的希望之花,满腔热血报考西农,开启了“学农业科技,让乡亲们不再饿肚皮”的梦想征程,与“土地”解下了不解之缘。“情到深处,志比钢坚。”如今他已经在“土地”上躬耕了近半个世纪,往日风华正茂的青年,现已成为地道的关中“老汉”,默默的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他深爱着的黄土地,从不言弃,从不退缩。

  学习他“难以割舍”的土地爱。人们常说,“科研职业的境界有三个层次,谋生、事业和源于内在召唤的使命感。”在王辉教授的土地生涯中,始终恪守一个信念,“培育出更优质更高产的小麦品种”,四十余载如一日躬耕黄土地,整地、划行,播种,田间观察记载、抗病坚定及大田管理,授粉杂交,分类收获,考种。“真情是驱动力,实干是试金石。”王辉教授在科研实践中注重向土地要数据,向实践要真知。“冬天最冷的时候,正是我们下地的时候”,大年初二,他就到二道塬查看土壤墒情。为了让自己培育的小麦品种开花结果,他挤汽车赶火车,东奔西跑,长时间辛苦劳作和躬耕实践,让他积劳成疾,即使是晕倒吐血,他想到的还是麦田、麦苗和麦情,还是他心爱的“黄土地”。

  学习他“矢志不移”的土地梦。汪国真《热爱生命》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众所周知,小麦育种周期长,王辉教授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煎熬,承受了常人没法忍受的挫折,没有钱、没有地、没有设备,“顺手牵羊”“只借不还”“老婆孩子齐上阵”成为他科研探索路上最好的注脚。“始终如一,有梦最美,梦想有温度,追求有情怀,成就有高度。”王辉教授用深情和坚持守护者小麦育种事业,“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 。12年的坚守,第一个小麦品种诞生,18年的付出,换来了第一个国审小麦新品种的问世。如今的他已经选育出11个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53亿亩,新增产值90亿元左右。当初的誓言已结出累累硕果。

  “育种是一条永远没有终点的事业。”面对荣誉,“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全面建成小康的路子还很长。收拾行囊,重新出发,继续续写小麦育种的辉煌明天。这就是王辉教授的土地情结和为民情怀。

编辑:张晴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