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习宣传王辉教授先进事迹引发校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认真梳理他四十余载如一日破译小麦“生长密码”的经历,在他身上始终流淌着传统知识分子淡泊名利的人格特征,这是时代之需,发展之需,更是凝聚思想动力,推进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学习王辉教授甘于献身农业的“鸿鹄之志”。“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王辉教授的记忆里,曾经有过童真童趣,有过美好希望与梦想,但突如其来的“三年自然灾害”让一切化成了泡影,“我是农民的儿子”要“学习农业科技、不再让乡亲们饿肚皮”的誓言在他心中深深扎根。高中毕业时,毫不犹豫的报考西北农学院农学系,从此便扎根农村,选择清贫,“面朝黄土背朝天”,整土、划行,记载、鉴定、管理……与土地结缘,与小麦相伴,以农业为生。“农村这个舞台很广阔,需要耐得住清贫的人,在农村创业立业,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寒暑易往,如今王辉教授如今已经在这块热土上躬耕了近半个世纪,俨然从热血青年变成地道的“关中老汉”,他从不言放弃,乐此不疲,不断续写破译小麦“生长密码”的新辉煌。
学习王辉教授视名利如身外之物的价值情怀。“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作为科学家,能取得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令人欣喜,把对科学目标的追求始终放在首位,始终保持科研者的职业风范才更值得尊重。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磨练,最终功勋盖世、闻名天下,但是她却极端藐视名利,视名利为粪土,曾把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给女儿当玩具。在荣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殊荣的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曾两次将“百万港元”奖金无偿捐出。王辉教授甘愿做一名不被盛名所宠坏的科学家,面对陕西科学技术最高成就的100万奖金,他当场表示要把它用于团队科研经费补贴,他心里想的最重要的依然是小麦育种事业。
学习王辉教授在荣誉面前的淡定从容。著名科学家王选说过:“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绝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王辉教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2012年,69岁的他荣获“陕西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年近退休时,在别人看来,功德圆满,抱抱孙子,和家人团聚颐养天年,然而他却选择田间、地头,秋播夏收处处留下他忙碌的身影。2015年,72岁的他又迎来了人生事业的一个高峰,先后荣获“时代先锋人物”“中国好人榜”等,面对荣誉等身,媒体报道和舆论热议,他却保持一贯的低调和谨慎,在镜头前淡定的说出“我还要培育更多的娃”,并用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先生的事例勉励自己,“我才70出头,只要身体允许,试验田照常去”。
学习王辉教授甘于清贫的心无旁骛。“真正以人类发展为自己事业目标的科研工作者,都是不图名,不图利的,他们只是在默默奉献着。”王辉教授一心扑在事业上,置外在的生活条件于不顾,面对刚开始育种时的“四缺”窘境,他发动全家 “总动员”,上演育种“父子兵”;面对全家五口人挤在不到30平米的“阁子楼”,三个上中学的女儿住高低床的生活艰苦,还得把家里当成实验室,堆放麦穗和实验用具,他总能“忆苦思甜”,默默承受。面对沿海高校频频抛来的橄榄枝,他用“科学研究有连续性,挪窝要另起炉灶,走啥!”作为挡箭牌婉言谢绝。他的精神是唤起传递奉献与坚守的时代强音,这正是当下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精神。
王辉教授淡泊名利的人格品质,体现在甘于献身农业,视金钱为身外之物,荣誉面前的从容淡定和甘于清贫的心无旁骛,学习王辉教授的先进事迹,就是要引导我们追求心灵的简约之美,清除心灵的冗赘和臃肿,剔除心灵的无谓羁绊,斫除心灵的名缰利锁,扫除心灵的尘埃污浊,保持内心的散淡和简明,活得淳朴,做一名王辉式的科研“战士”。
编辑:张晴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