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一周一名师】邹志荣:执着教坛著华章

——记“国家教学名师”邹志荣教授

  【编者按】今年是学校确定的“人才队伍建设年”。为在全校营造“尊重人才、了解人才、关心人才、服务人才”的深厚氛围,加快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根据校党委书记李兴旺调研指示,开设【一周一名师】(周一刊登)和【一周两人才】(周三、周五刊登)专栏,向大家介绍在教学和科研战线上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的一线人物风采。

  从1984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到国家教学名师,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到我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创始人,园艺学院邹志荣教授在自己创建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奉献了32个春秋。如今年过花甲,两鬓斑白的他一如既往,在让市民的“菜篮子”和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的道路上奔波,并乐此不疲。

首创设施农业新专业  填补高等教育空白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设施农业从1978年的8万亩发展到1988年的180万亩,成为世界设施农业大国。社会对设施农业知识及人才需求不断加大,而与设施农业相关的人才培养分布在农科、工科等领域,且无专门的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技术和设备方面也还相当落后。

  1987年,赴日本千叶大学学习的邹志荣亲身感受到我国设施农业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也让他深切认识到,设施农业专门人才匮乏是我国落后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带着改变中国设施农业落后面貌的重任,1990年,根据自己在日本所学,邹志荣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园艺设施学》教材,随后出版了《设施园艺学》。1998年,邹志荣抱着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劲头,义无反顾带领一群年轻教师开始试办设施园艺方向本科教育,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绩。

  其后,邹志荣及其团队将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累积,经过四年实践探索, 200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准在全国第一个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这不仅填补了我国本科教育在此方面的空白,在世界上也是首创。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全新的专业,既缺师资、实训设备,更没有经验可供借鉴。“既然要办,就一定要办好”,秉承这样的信念,邹志荣带领年轻教师开始了艰辛的摸索。

  新专业不仅要考虑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还要制定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工作量大,邹志荣事无巨细,加班加点更是常事。用他的话说,只要能为我国设施农业做点贡献,再苦再累也值得。

  经过10余年来的辛勤耕耘,邹志荣团队迎来了厚积薄发后的瓜熟蒂落,辛勤耕耘后的水到渠成。目前,全国40多所高校设置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2000多名毕业生成为我国设施农业的中坚力量。此外,由邹志荣领衔教材编写委员会主任,编写出版了与专业有关的8本教材。 2005年,他主持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创建及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构建以复合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宽严得体  做学生良师益友

  已在邹志荣身边受教6年的2013级博士生胡立盼用“宽严得体”概括了自己对导师的印象: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支持,鼓励学生放开科研思维,大胆探索;品德上对学生要求严格,要求学生做事先做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此外,督促大家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邹老师也会挤出时间,与我们一起唱歌,打球,活跃业余生活。

  2004级学生王心宝上学期间与邹志荣谈了自己创业的想法,邹志荣很支持。帮助联系杨凌、北京、上海3家设施农业公司让王心宝实习,从上螺丝、钻钢板到拆装温室,一步一个脚印,过硬的专业技能让王心宝创办了杨凌鑫禾农业工程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2010年11月获陕西省大学生创业明星奖。从良师益友到现在的合作伙伴,用王心宝的话说,创业路上离不开邹老师的鼎力帮助。

  长期一线的教学经验让邹志荣深知,学生惟有发自内心热爱所学知识,才能居于主动。教学中,他通过知识讲授、前景展望、学法指导、社会实践等手段,激发学生对设施园艺专业学科的热爱,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现代设施工程设计、设施特色作物栽培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建大棚,2004年,邹志荣向学校申请了10万元,在档案馆后面建立了5个不同类型的简易大棚,每届学生上“温室设计与建造”课程时,第一个任务就是用6天的时间拆建大棚,让同学们真正掌握温室建造的全过程。

  30年来,邹志荣遵循古人“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诲,教育学生重言传,更重身教。他不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和呵护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没有温度自动记录仪,只有棒状温度计,为了摸清温室性能指标,连续几年,在光照最差、温度最低的冬至前后,邹志荣带领学生24小时守候温室,每隔两小时监测记录光照、温度、湿度变化数据。冷得实在受不了,就在温室边简易小房里围着小火炉取暖。遇到大雪严寒天气,邹志荣一如既往,深更半夜披上军大衣到各点指导学生,直到测试任务完成。

  2002年冬季,邹志荣遭遇一场车祸,腿部和胸部多处骨折,生活不能自理,在床上躺了半年。即便如此,他强忍疼痛,每天在病床前答疑解惑,指导学生,保证学生顺利毕业。

  多年来,邹志荣承担了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园艺设施学”“设施园艺学”“蔬菜栽培学”“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设施园艺工程技术新进展”等课程。同时对研究生、青年教师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也花费了大量心血。刚来的年轻教师,从备课要求到讲课技巧,从课堂讲授到田间实验,邹志荣都悉心指导。青年教师张勇说,邹老师利用各种机会把我们推到前台,让我们登台作学术报告,实地考察国外先进设施农业技术,与国际一流农业机构交流,极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担任研究生导师20年来,邹志荣培养硕士、博士200多名,他们多数已成为生产、科研与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

实践出真知   用科研丰富教学内容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性很强。用邹志荣的话说,不亲自通过生产实践,很多问题就不可能“知其所以然”,更没法传授给学生。他坚信“实践出真知”并身体力行。一年中,邹志荣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国内设施农业主要省区100多个县,深入生产实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1996年,陕西泾阳县大力发展大棚蔬菜,邹志荣全面参与。一年冬季蔬菜因冷害导致萎焉,生长停滞。农民万分着急,接到县上求救电话,邹志荣乘车几个小时及时赶到现场,冒着大雪进棚查看,指导农民及时采取挽救措施,保证了大棚蔬菜的恢复生产。

  针对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普遍存在的被动采光且采光性能低的难题,邹志荣开展了“日光温室主动采光蓄热机理与应用技术研究”,创新了日光温室冬季逐日逐时采光量最佳倾角计算及采光角的新理论,开发出新一代可变倾角新型日光温室,研发了主动蓄热温室,变被动式蓄热为主动式蓄热,提高了日光温室冬季夜晚温度4-6℃。被业界专家称为中国日光温室建造理论与实际的突破。

  1990年至今,邹志荣先后主持承担西部地区设施作物生产精准管理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7项;发表论文181篇,其中SCI、EI 20余篇,出版专著10部;设施蔬菜栽培生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210万亩,增加效益21亿元以上。

  2008年起,邹志荣先后承担陕西省科技厅“百万亩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农业厅“百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等项目,他带领科技人员和学生走遍全省30多个县开展科研与推广工作。经过15年不懈努力,陕西省温室大棚从26万亩扩大到285万亩,总效益超过500亿元,陕西设施农业一跃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教学中,邹志荣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生产技术和前沿信息。他深知,只有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才能在理论上提出新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为此,他和团队一直努力,并用在设施农业教育方面连续四个第一的佳绩对此作了最好的证明:第一本全国统编《园艺设施学》教材;第一批国家精品课程《园艺设施学》;第一个获得该专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第一个获得设施农业国家级教学团队。

  作为首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农业部蔬菜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邹志荣现在更关心的是,尽快将我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列入工科授予学位,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拓宽学生就业和创业空间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希望年轻教师努力工作,尽快成长,为我国设施农业成为世界强国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编辑:张晴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