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环境监控设备
智慧农业是以实现农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在农业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形成以数字化、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农业最新形态,对有效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保障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我校机电学院张海辉教授负责的农业物联网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在网络化生境监测、基于作物需求的智能控制、融合物联网的专家指导、个性化智能信息服务等技术、装备与平台方面已开展大量研究,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装备成果10套,授权发明专利15项、登记软件著作权42项,已在10个基地开展应用与示范。
在重庆市,张海辉教授与重庆市气象局联合开展了“重庆农业气象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与璧山渝西蔬菜研发中心物联网环境监控系统”项目,在渝西蔬菜研发中心部署了精准监测设备15套,密集监测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浓度、光辐射强度环境信息;部署远程控制设备24套,完成对遮阳、通风、卷膜、灌溉设备的远程控制;部署网络高清球机3套,实时监控作物生长状态和劳动作业情况;部署智能补光灯40套,完成20个育苗区域按需精准补光。建成的农业气象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机房硬件、平台软件和手机客户端开发,平台软件包含实时监测、远程控制、视频查看、园区基地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并集成气象局各站点气象信息,设计开发气象灾害信息预报预警系统和农业生产指导系统,展示了我校开展精细农业及农业物联网技术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前景。
汇报会现场
参观
日前,钱永华副校长专程前往重庆市察看了我校机电学院张海辉教授研发的物联网装备与系统在重庆市气象局应用情况。他仔细询问了环境监测指标、远程控制逻辑与无线自组网技术细节,观看了园区管理人员通过手机进行大田喷灌作业,温室风机、湿帘、通风等设备无线控制,以及基于作物需求的光环境自动调控系统等技术装备展示,重点提出要进一步结合当地农业专家知识,在满足当地栽培规律上做更多研究,并与重庆市气象局顾俊强副局长、应急与减灾处处长杨智,璧山区程虎副区长、气象局徐之华局长、农委欧文礼主任、园区办李元荣书记等进行了座谈,希望能加深与气象系统的进一步合作,吸引更多农业专家参与进来。
新闻背景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需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文件)提出,“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并强调“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指出,“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编辑:张晴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