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7人入选学校2016年青年英才培育计划

  经个人申请、学院(所)推荐,学校组织会议评审与现场答辩,全校公示,最终7名青年科教人员从88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入选学校2016年青年英才培育计划(杰青、优青科研培养专项),其中生命学院郁飞教授、理学院谢卫青教授等2人入选青年英才培育计划中的“青年卓越人才”,获学校70万元科研经费及每年5万元人才津贴;植保学院刘慧泉副研究员、园艺学院李征副教授、水建学院魏宁副教授、理学院纪克攻副教授、水保所殷俐娜副教授等5人入选青年英才培育计划中的“卓越新星”,获学校40万元科研经费及每年3万元人才津贴。

  郁飞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一是自主创制大规模拟南芥突变种质资源库;二是筛选获得一系列叶绿体发育突变体并开展相关基因克隆工作,明确了SVR系列基因调控叶绿体发育的机理;三是筛选获得一系列植物细胞伸长异常突变体,明确了ABS系列基因调控植物细胞伸长的机理;四是鉴定获得一系列表现出衰老加速和衰老延迟的突变体,并系统开展了植物衰老进程相关研究,丰富了植物衰老调控的理论基础。近5年,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主要发表在Molecular Pla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学术期刊上。

  谢卫青教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工作:一是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和卤化试剂,首次实现了不对称卤环化反应构建光学活性环氧的方法,为带有手性季碳中的合成切块构建提供了高效合成方法;二是完成了几类环色胺生物碱的高效不对称合成;三是采用生物活性导向策略,设计了具有复杂骨架结构的类天然产物。通过发展分子内氧化偶联/关环串联反应,高效构建了类天然产物分子库。近5年,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主要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Org. Lett.、Chem. Commun.等SCI收录的国际学学术期刊上。

  刘慧泉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赤霉病菌有性发育和侵染致病的分子机理研究:一是发现小麦赤霉病菌中存在A-to-I mRNA编辑机制,并证实该机制在其有性发育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顶级期刊Genome Research(IF5: 15.567);二是证明小麦赤霉病菌侵染生长和有性发育中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不同于营养生长,受到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c2A的特异性调控。研究成果发表在病原学领域顶级期刊PLoS Pathogens(IF5: 8.364);三是证明小麦赤霉病菌的有性发育和致病性受到MADS-box转录因子Mcm1的重要调控。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IF5: 6.312)。近5年,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主要发表在Genome Research, PLOS Pathogens, New Phytologist,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Journal of Virology等同行业顶尖学术期刊上。

  李征副教授:主要从事黄瓜花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一是针对黄瓜单性花控制M基因,完成对该基因的图位克隆,这是黄瓜分子遗传学领域通过该技术完成克隆的第一条基因;二是针对黄瓜全雌性控制F基因,证实其具有基因组串联重复结构,基于此提出不等交换理论用以解释黄瓜全雌系雌性丢失现象,并成功发掘该稀有遗传学现象;三是针对黄瓜花性型基因互作方式,证实F基因与M基因存在诱导激活现象,同时M基因具有正向回馈激活现象,提出围绕F基因与M基因互作的分子模型;四是完成黄瓜完全不育mango突变体和雌性不育super compact突变体的基因克隆,阐明黄瓜雄蕊后期发育调控基因网络。近5年,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 5 篇,主要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Genetic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等学术期刊上。

  魏宁副教授:主要从事传热传质的研究:一是对石墨烯材料不同应变下热导率和声子态密度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拉伸应变引起的声子谱红移进行解释。研究成果发表在Nanotechnology,论文单篇引用超过100次,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前1%;二是通过对石墨烯进行裁剪,大大降低石墨烯的热导率。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Carbon》/《碳》(IF:6.196);三是研究发现氧化石墨烯膜间具有各种纳米通道,这些纳米通道在不同过滤中起到不同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F:6.723),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前1%。近5年,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主要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 Nanoscale, Carbon等学术期刊上,其中有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前1%,论文总引用超过400次。

  纪克攻副教授:主要从事金催化的炔基氧化反应研究:一是首次合成新颖的大位阻P, N 双齿膦配体,并成功应用到金催化的炔基氧化反应中,提高了构建多官能化的α-羰基脂类化合物的效率。研究结果发表在Angew.Chem.Int. Ed. (If :11.261);二是首次合成了手性的P, N双齿膦配体并应用到金催化的炔基氧化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中,一步构建了3个手型中心,使反应的ee值达到94%。该研究结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If :11.261) ;三是利用大位阻的配体和P, N-双齿膦配体,对4-氧杂-1,6-二炔进行金催化的选择性氧化反应研究,一步构建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吡喃酮类衍生物。研究结果发表在Chem.Commun.  (If :6.834)。近5年,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主要发表在国际知名SCI学术期刊上。

  殷俐娜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逆境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一是揭示了光合膜的生物合成调控与植物抗逆之间的关系,并系统阐明了改善光合膜的生物合成能力与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二是在分子水平和生理水平上阐明了多胺参与的植物抗旱、抗盐的生理生化机制,揭示了在干旱或盐胁迫下,多胺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受到外源物质的调控,从而调控了多胺和乙烯合成的平衡,进而延缓叶片衰老、促进根系形态建成来提高植物抗逆能力;三是明确了氧化伤害下游的醛基毒害以及引起植物氧化伤害的重要物质——醛的种类和含量水平,阐明了醛的细胞毒害作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lant Physiology,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杂志共发表SCI论文20余篇,总被引用200余次。

编辑:付文婷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