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结束了在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化工系博士后的王建龙来到了西农。首个聘期内,在圆满完成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各项教学任务外,科研工作也取得丰收成果:获批省部级项目10项,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9篇,影响因子累计91.993,其中中科院大类分区一区论文9篇。此外,发表中文EI论文一篇,获批专利一项,以副主编出版教材一部,撰写并出版英文专著一章。
中国是果蔬生产大国,水果、蔬菜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果蔬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和非法添加物的加入,果蔬食品安全愈发严峻。因此,高效、快速、简便的快速检测技术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2011年,王建龙着手实验室建设并开始招收研究生。经过4年不懈努力,在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快速识别和控制技术领域取得了可喜进展。研发的果汁中主要重金属离子生物识别新方法,通过简单的颜色变化操作,可直接实现果汁中重金属离子Hg+离子和Ag+离子的现场半定量肉眼分析。在此基础上,成功集成出Pb2+现场快速检测试剂盒,研发了基于智能手机的食品安全危害因子现场比色数字化检测技术。同时,该课题组聚焦于食品功能因子-MoS2纳米片层复合材料在食品安全控制新技术方面的研究,研发出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新型高效吸附剂,致病菌的光热分离杀灭技术以及光热靶向抗肿瘤等新型控制技术。
此外,团队建立了果汁中嗜酸耐热菌和内毒素的视觉化快速检测新方法,通过构建基于DNA酶的生物传感技术,实现对该菌现场快速的定性和定量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获国家发明专利。
在王建龙看来,科研成果是拿时间熬出来的。因此,他的业余时间基本在办公室或实验室,春节也不例外,去年一直工作到腊月二十八。对此,研究生也深有体会。2015级博士生张文涛说,王老师对待科研严谨认真,对实验要求严格。早上八点准时来实验室,晚上一般工作到10点,晚了会到11或12点。
作为“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课程的主讲老师,王建龙每年承担100-200个学时教学任务。课堂中,将自己在食品快速检测方面研究进展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掌握食品分析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国际前沿分析技术有清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他发挥发挥英语专长,积极参与“食品化学”、“博士生英语”课程和出国留学交流。今年即将毕业的硕士郝建鹏说,王老师时刻关注科研前沿,及时对我们予以指导,还经常与学生一起聚餐,用点心和礼物为我们送上惊喜。
努力付出终取得丰硕回报。王建龙指导的研究生2人荣获校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3人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人荣获校长奖学金;指导22名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3人荣获院级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5人获得港澳台及国外知名大学录取通知书,9人保送或者考取硕士研究生。他本人先后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16年以来,课题组已经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Nanoscale、Chemcial Communications、Biosensor&Bioelectronics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6篇,其中5篇为中科院大类分区一区。食品学院6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王建龙带着13个硕士,3个博士一如既往地工作,希望将智能手机色差识别功能融入检测体系,实现安全危害因子现场智能分析和实时传输。“从理论到应用,需要和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未来的路还很长。”王建龙这样鼓励自己。
编辑:张晴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