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我校4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8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16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经过函评、现场答辩评审,我校刘慧泉副研究员、管清美教授、陈帝伊副教授、魏孝荣研究员等4人获得资助,实现了我校优青项目的历史性突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12年开始实施,旨在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每年资助400项,资助期限为3年,要求申请人男性未满38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截止目前,我校共有5人获得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刘慧泉简介:

  刘慧泉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赤霉病病原禾谷镰刀菌有性发育和侵染致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研究成果:

  1.在禾谷镰刀菌等子囊真菌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A-to-I RNA编辑,并证明该机制对真菌有性发育和适应性进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Genome Research上,并受邀为RNA biology期刊撰写“Point of view”论文。

  2.明确了调控禾谷镰刀菌有性发育起始、子囊壳和子囊发育,子囊孢子发育和释放等不同阶段的一些关键基因,初步揭示了有性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上。

  3.证明了禾谷镰刀菌侵染生长与腐生生长具有不同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鉴定出了一批在侵染生长中具有潜在重要性的基因,并揭示了一些致病相关基因或基因家族在真菌中的进化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PLoS Pathogens、BMC Genomics、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等期刊上,并受邀为Current Genetics期刊撰写“Perspective”论文。

  近5年,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主要发表在Genome Research,PLoS Pathogens,New Phytologist,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Journal of Virology等学术期刊上。博士论文入选“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优青、杰青培养科研专项)等人才类项目。

  管清美简介:

  管清美教授主要从事植物抗非生物逆境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研究成果:

  1.在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信号通路中引入了新的调控模式--剪切调控。之前研究显示,对CBFs基因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转录、翻译后修饰。通过筛选,申请人发现一个RNA解旋酶,RCF1。RCF1通过调控靶基因的精确剪切调控了CBFs基因及植物耐冷性。

  2.发现了植物发生于细胞核内的耐盐信号通路。之前研究显示,植物耐盐的关键信号通路(SOS信号通路)发生于细胞质中,而申请人发现的耐盐信号通路发生于细胞核内。通过筛选,申请人发现了一个核定位的钙结合蛋白,RSA1。RSA1感知核内钙信号,并与一个转录因子互作,进一步调控了SOS1及植物的耐盐性。

  3.发现了植物耐高温胁迫的上游调控因子。之前研究主要侧重于热激因子对其下游热激蛋白等的调控,而对热激因子上游调控基因研究较少。通过筛选,申请人发现了3个热激因子的上游基因(包括一个小分子RNA),并解析了这3个基因在植物耐热中的作用机制。

  4.完善了苹果参考基因组。第一个版本的苹果参考基因组受限于当时的技术而质量不高。申请人采用最新技术更新了苹果参考基因组,使质量提高了6倍,为后续苹果抗逆分子机制及分子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近5年,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主要发表在Plant Cell、Plant Journal、PloS Genetics等学术期刊上。入选中组部国家青年人才项目、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优青、杰青培养科研专项)等人才类项目。

  陈帝伊简介:

  陈帝伊副教授主要从事水力机械系统(泵站和水电站工程)稳定性与控制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研究成果:

  1.提出非线性动态传递系数,建立适用于大波动工况下水电站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甩负荷等典型过渡过程中系统失稳时动力学机理。

  2.考虑水力不平衡力,引入分数阶阻尼力和油膜力,建立了水轮发电机组轴系分数阶非线性数学模型,研究了分数阶阶次变化对转子形心轨迹、转速和功率等影响规律。

  3.将水力激励作为随机激励源,引入随机动力学理论,建立水轮机调节系统随机动力学模型,研究随机强度变化对水轮机流量、管道水头损失和水轮机出力等影响规律。

  4.将一管多机和单管单机水轮机调节系统纳入到广义哈密顿理论框架下,研究不同激励下广义能量流变化规律,给出系统在随机激励等作用下典型动态参数变化特征。

  近5年,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9篇,主要发表在Energy,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和 Nonlinear Dynamics等学术期刊上,其中1区论文23篇(按JCR分区),SCI数据库中他引369次,ESI工程学前1。

  高被引论文1篇,前3%高被引论文3篇。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优青、杰青培养科研专项)等人才类项目,博士论文入选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

  魏孝荣简介:

  魏孝荣研究员一直围绕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碳氮过程这一主题,对剧烈的人类活动(植被破坏和植被恢复)造成的土地利用变化开展研究,在土壤碳氮响应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植被恢复后土壤碳氮矿化和土壤呼吸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多孔介质中有机碳的迁移规律和影响因素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1.建立了区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数量对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变化贡献的方法;揭示了该区团聚体碳氮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阐明了密度组分碳氮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区域分异特征;刻画了气候因子和土壤水分对碳氮变化的驱动特征。

  2.刻画了恢复草地土壤碳氮矿化特征,提出了确定不同团聚体有机碳矿化对土壤总有机碳矿化贡献的方法;发现草地土壤呼吸能够对降水变化造成的土壤水热环境变化产生适应,从而对土壤呼吸的预测产生影响。

  3.发现有机碳在介质表面的吸附过程决定着其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行为;不同因素对有机碳迁移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有机碳与介质表面的吸附作用来实现:随着介质质地变粗、溶液流速增大、溶液pH升高和离子强度的降低,有机碳易于迁移。

  近年来,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Soil Biol Biochem, Agr Forest Meteorol, Plant Soil, Biol Fert Soil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6篇(其中Top期刊8篇),获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等人才类项目。

编辑:刘玉峰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