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我校中法联合培养双博士学位研究生顺利完成答辩


答辩委员会主席Chris Dietrich向王梦琳同学表示祝贺

  9月14日,植保学院616会议室,来自美国、波兰、法国、中国多位专家,对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2013级博士生王梦琳的学位论文从不同层面进行质询、提问,通过近3个小时的论文宣读和问答,最终她以Très honorable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答辩,同时申请我校和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博士学位,将成为我校中法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第一位博士。

中法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成功案例

  本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缘起于2013年7月在我校召开的第十四届头喙亚目国际会议,会议组委会主席、我校昆虫博物馆馆长、昆虫学科负责人张雅林教授和国际头喙亚目学会主席、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所部门主任、半翅目馆馆长ThierryBourgoin教授共同发起,双方同意通过合作,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

  2014年王梦琳成功申请并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法国进行合作研究,导师为张雅林教授和Thierry Bourgoin教授。

  3年半时间里,王梦琳不仅完成我校所有博士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同时在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年半时间里,学习了“物种起源”等7门博士课程,参加了第3届自然历史博物馆青年学者大会,并完成了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的法语语言培训学习,满足了法国博士学位授予所要求的学分及发表论文要求。

  按照合作协议,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Christopher H. Dietrich教授、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Eric Guilbert副教授、波兰格但斯克大学Jacek Szwedo教授、南开大学卜文俊教授、中科院动物所黄大卫研究员等专家组成的国际答辩委员会,听取了王梦琳同学汇报,答辩委员会一致作出决议,同意王梦琳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两国博士学位。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世界范围内昆虫分类学发展迅速,为了更好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使研究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国际化特色突出的昆虫分类学科,在继承周尧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2012年,学科将具有33年悠久历史的《昆虫分类学报》改为英文版。每年邀请10余名国际知名专家来校交流,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不仅让国外专家认可了我校昆虫分类研究的特色和水平,也为联合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对王梦琳在我校课程学习、培养环节、科研水平认可的基础上,签订了合作协议。

  中方导师张雅林介绍说,在以往合作基础上,从双方开始协商、签订中法英三个文本的合作协议,到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中法双方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进行了有益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王梦琳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在Molecular Phylogentics and Evolution等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6篇,其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认可。

  此次,王梦琳同学将同时申请并预期获得我校和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博士学位,标志着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跨国联合培养博士教育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希望更多的博士生走出去

  本次中法联合培养博士生并在我校进行双方认可的学位答辩在我校历史上尚属首次,这得益于国家留学基金委、学校主管领导支持,研究生院积极运作,植保学院和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的有益尝试。

  “一年半时间不仅是课程、法语学习,还要完成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三个小时全英文答辩,这些对我既是压力,更是挑战。”王梦琳对此深有感触。“通过课程学习,让我对达尔文进化论有了更深入了解,将基于形态特征的传统分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并对二代测序技术所获的基因组学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充足的经费保障,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赴法学习,让我感受到不同国家教学和文化差异,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进一步提高了学术水平。特别是博士指导采用导师小组,定期汇报的方式进行,国外导师耐心的指导更让我获益匪浅。”王梦琳表示。

  法国导师Thierry Bourgoin教授表示:“希望这次联合授予学位是个开始,而不是结束,期待你们学校有更多的优秀学生来我们博物馆开展合作研究。”

  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希望以此次合作培养为契机,在与合作伙伴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博士生走出去,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委员、导师和王梦琳同学合影

编辑:李晓春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