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我校率先走出玉米育种实质性协同改良新途径

  近日,陕西省玉米育种协作组工作会议暨学术报告会在我校召开。来自陕西、河南、安徽和甘肃等省地区农科院(所)、种子企业及联合体成员单位负责人及育种专家80多人参加会议。

  大会由陕西省玉米育种协作组组长、陕西省春玉米商业化联合体首席专家薛吉全教授主持。会议总结了陕A群、陕B群第8轮的多点联合改良效果,通报了2016年玉米新品种(新组合)联合鉴定试验结果。讨论了2017年陕A群、陕B群多点联合改良和玉米新品种(新组合)联合鉴定试验方案,以及玉米自交系配合力评价分析联合试验方案。邀请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严勇敢研究员,以“调结构、转方式,促进协同创新”为主题,从调整育种方向,构建联合测试网络,创新育种方法,重视人才队伍培养和加强通力协作等五个方面,就“玉米育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作了专题学术报告。我校路海东、刘建超博士汇报了“美国玉米生产考察与学习体会”。通过学术交流、汇报和讨论,参会人员对目前玉米种业创新的难点和重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坚持大规模、多地点和持续性的育种思路,从种质的协同创新入手是破解育种目标脱离生产需求、品种创新能力差的有效途径。

  在陕西省农业厅、陕西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的陕西省玉米商业化联合体、陕西省玉米育种协作组,联合榆林、咸阳、宝鸡、汉中、安康、延安地市农科院(所)和优势企业等30个单位参加,着力解决陕西玉米品种选育的关键技术,在创新团队组建、种质材料与选育方法创新、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玉米商业化联合体充分发挥了首席专家引领创新的核心作用,牵头企业组织联系的纽带作用,参与企业的各显其能的基础作用。通过组织方式的创新,构建了陕A群、陕B群两个育种群体,在 30个地点进行了8轮多点联合改良,以地点换时间,以季节争速度,形成理论、技术、材料和信息相互融合的种质创新与利用模式,在国内率先走出一条玉米育种实质性协同改良的新途径。

  薛吉全表示,下一步将按照“种质改良、技术创新、品种培育、良种繁种、示范推广”的产业链系统部署创新链,通过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促进协同创新,力争在高产优质、广适多抗和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玉米品种选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陕西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编辑:张晴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