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我校2017年教学改革立项呈现新风向


项目申请人汇报现场


化学与药学院专家组点评  

  我校2017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已顺利完成。全校22个学院(系、部)、7个管理及直附属单位的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主持申报了367个项目,参与人数达到了1720余人次,较2015年增长了近30%,成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数量和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年。通过学院评审和学校的复审,共产生26项重点项目,53项一般项目和176项培育项目。教改立项的研究更加聚焦,方向更加明确,水平显著提高。广大教师积极研究教学、探索教改的自觉性显著增强,教学学术化意识日趋浓厚,教师教学研究与改革呈现新风向。

问题导向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改立项的针对性,强化问题导向,教务处结合学校“十三五”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以及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制定发布了“项目申报指南”,提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聚焦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关键环节,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我校本科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新举措,形成人才培养新成果”的要求,为教师申报项目提供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校级重点项目围绕专业内涵式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保障、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培育等领域开展攻关研究。一般项目则围绕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改革、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等问题,鼓励教师自由申报。培育项目由学院根据本单位教学改革研究需要,自主发布选题,自主立项。从申报项目的题目看,重点项目中约46%的教师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一般项目中约40%的教师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方面的问题开展改革与实践。一批年轻的教育教学管理干部也都非常踊跃地参与进来,申报立项题目非常契合教改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学院集中力量综合配置教改团队集中解决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立项方式成为本次教改研究的突出亮点。

学院做主

  学院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只有激发了学院的活力,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才能真正落地生根。今年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工作,改变了以往教务处负责项目评审、立项、检查验收的管理方式,在坚持“指南”引领下,把项目的评审、立项、验收权全部落在学院。

  教务处只规定了每个学院各类项目立项数的上限,教学改革“改什么、怎么改、谁来改”则完全由学院做主,学院负责组织所有项目的申报、评审和立项工作,培育项目立项结果报教务处备案,重点和一般项目由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复审,除个别项目不符合申报条件予以调整外,其他项目的立项完全尊重了学院的改革意愿。项目实施后,教务处将重点做好项目建设成效与经验总结,优秀成果宣传和推广以及项目的绩效考核工作。

教师积极

  新制度的设计,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广大教师和学院的积极性,教师申报热情高涨。一些学院反映:以前学校分配的指标“用不完”,学院要动员老师申报项目。今年,指标明显不够用了,申报数量远远超过预期设想,很多好项目难以取舍,申请教务处增加立项指标。当问及原因时,大家普遍表示:一是项目评审、立项权下放到学院,避免了不同学科之间差异导致的竞争压力,弱势学科专业项目获批机会增多;二是指南中明确了研究方向和内容,老师知道了申报的侧重点;三是学校加大了立项数量和投入力度,使得教师更有信心;四是近两年,学校重视教学的一系列措施已深入人心,老师们在职称晋升、绩效奖励中看到了学校尊师重教的导向,这也是最吸引老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原因。

质量优先

  如何在众多的项目中遴选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项目?每个学院都使出了自己的一些“绝招”,比如,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一对一指导,组织申请人答辩汇报,聘请院内外专家评审,制定并严格执行评分标准,学院组织专业、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牵头申报重点项目,本单位评审专家回避制等等。

  复审专家组组长邹志荣教授说:“今年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呈现了两个新亮点,一是指南更加明确,突出了问题导向;二是项目整体质量和水平较往年有明显提高。”

  副校长罗军指出,在今年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中,教务处主动适应校院两级管理改革需要,勇于改革,大胆尝试,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和发展潜能,值得肯定。希望继续在项目绩效考核、教学改革经验推广应用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培育上早谋划、早布局,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编辑:张晴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