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首长王震与王恩茂来到学校,王震首先宣布西北农学院解放,讲到全国解放即将到来的形势和今后建设发展生产与知识分子的任务时,他引用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政治报告中“鉴于革命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干部去接管广大新区,建立新的政权机构。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同时也是一个工作队,必须准备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变为工作队,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的指示精神,号召大学生参加人民解放军队伍,投身解放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伟大事业中。
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和王震将军的号召,给青年学生以巨大鼓舞,更激发了学子们参军投身解放大西北伟大事业的激情。5月21日开始,一天多时间,西农院部及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各专业高年级学生报名要求参军人数超过150人。按照专业年级、政治表现、身体等的要求,经二军有关方面与西农地下党团组织联络人员共同协商,高年级学生为主的101名学生被批准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5月23日,穿上军装的百余名学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军战士。西农解放第三天晚上,师生员工高举灯火,激情高涨地呼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的口号,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刚学会的歌曲,在校门外大道与当地群众列队,夹道欢送参加人民解放军的学生。直到深夜,学校仍在一片欢腾中。
当天夜里,参军学生紧急徒步到达武功县城(今武功镇)集中暂驻。经过4天短期政治教育和培训,他们分别被编入二军城市工作队,后被分配到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及师团多个部门,继续随军向西挺进。
此后,还有部分学生在大批师生向西安、渭南地区转移途中,报名参加人民解放军,被编入二军教导团随军西进。从此,西北农学院解放参军的学子在第二军的革命熔炉中学习、锻炼,在解放大西北、进军新疆、建设边疆的伟大事业中成长。
1952年2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新疆部队进行整编,将原有的进疆驻疆部队分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两大系列。
1954年,经王震建议并和王恩茂一道报请中央军委批准,王震率领的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二十二兵团以及原为新疆民族军的人民解放军五军大部,就地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原在二军参军的西北农学院学生,经历了挺进大西北、进军新疆和参加大生产的军旅生活考验,被分配在生产建设兵团或国防军部队、军区,承担不同工作和战斗任务,他们继承和发扬部队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在部队大熔炉的锻炼经历当作财富,以军人特有的智慧、胆识和过硬素质,扎根新疆,献身新疆,为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部队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很多人成为生产建设兵团和地方农业、畜牧、水利和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的技术骨干或部门负责人。如生产兵团副参谋长王文喜,兵团勘察设计院院长常鸿,农八师师长陈冰,新疆林业厅副厅长陆平,畜牧科学院副院长牧立,石河子农大副校长王三,塔里木农大校长雷家騋、副校长熊牧等。蔡康、邓彬、郭铣、付文通、强永盛、赵振乾等成为农一师、农二师农业技术骨干;卢杨吾、许德治、王家伦、乌文山等在军区从事后勤保障等工作。王德民、郭全、康进民等转业到地方后成为自治区有关部门领导。
留在部队中的马可、马延年、何俊秀等人继续在革命大熔炉中成长。其中王思门曾任喀什军区政治部主任、南疆军区纪委正师职专职委员。马可在部队服务多年,期间奉调参加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其事迹被《解放军报》报道。何俊秀担任29团副政委、二军政治部《人民军》报主编,后转业到宝鸡,担任宝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马延年长期在新疆军区服务。袁崇和任边防连队指导员,长期驻守终年风雪的帕米尔高原。他们始终保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哪里艰苦到哪里,哪里需要到哪里,勇于自我牺牲、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始终不忘参军初心,锻炼成长为屯垦戍边知识青年的先进分子,是西农人的骄傲和自豪。
这一切正如《王震与我们》一书中所写的那样:“1949年5月,王震到武功动员西北农学院一百多名学生参军进疆,这个先导对西农以后的毕业生到新疆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五十年代,西北农学院几批进疆的学生对新疆农业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兵团这个大熔炉也成就了知识分子的人生。”
编辑:张晴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