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人文学院科研工作取得新突破

  2017年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认真贯彻落实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把加强科研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教师的学术论文质量和数量明显提升,学院科研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获批科研项目取得显著成绩,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院科研工作成果丰硕。

  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学院学科门类多,通过鼓励教师立足农林院校实际,重点围绕农村问题开展学术研究,既传承学术传统,又为当前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截止2017年7月,学院朱宏斌教授、赵晓峰副教授、何得桂副教授等人已出版学术著作6部,郭占锋副教授独著的《在牛津的日子:访学见闻与研究感悟》入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评选的2016年“最美的书”之一;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樊凡博士的《问题与挑战:社会科学研究趋向的哲学反思》在权威期刊《哲学研究》2017年第6期上发表,邢成举博士等人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上发表论文3篇,刘娟博士的论文在大众学术杂志《Solutions》2017年第2期发表,何得桂副教授的研究成果入选《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优秀成果汇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赵丹副教授的《教育均衡视角下农村教师资源配置的现实困境与改革对策》被《新华文摘》2017年第3期论点摘编收录。

  科研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学院修订了《科研奖励实施办法》,出台了《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等,积极推动学术沙龙、人文讲坛等品牌化建设,持续举办“农村社会发展”国际论坛,连续四年开展农村社会固定观测点项目,邀请范先佐教授、叶敬忠教授等知名学者来校为师生做学术报告、指导学院科研工作等。通过凝练学科方向,突出研究特色,抓好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了社会学、农业历史等学科方向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推动科研机构和课题组的健康发展。学院申报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与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共建)”,获批陕西省第二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依托我校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申报的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被农业部立项为农业部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试运行)。

  科研项目立项取得新突破。学院加强各类项目申报的组织工作,及时发布信息、实行项目申报预评审制度,聘请校内外专家把关预审、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从激励机制、制度保障等方面确保项目申报质量。上半年,共组织教师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类项目60余项。杨乙丹、齐文涛等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石蕊、王蒙、海莉娟等3人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刘娟博士主持申报的“精准扶贫进程中的社会性别主流化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批联合国中国社会性别研究与倡导基金(CGF)第八批项目,这是我校人文社科领域首次获得联合国系统的项目资助。

  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学院鼓励、引导教师围绕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决策类研究成果,切实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等功能,积极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咨政报告成果显著。付少平教授、郭占锋副教授、何得桂副教授、陈辉副教授等撰写的《关于改进我省精准扶贫绩效考核工作的几点建议》等报告,先后获得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陕西省委副书记毛万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梁桂等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二是学术研究取得新进展。何得桂副教授独著的《治理贫困—易地搬迁与精准扶贫》,被《陕西日报》专门报道;邢成举博士独著的《精英俘获:扶贫资源分配的乡村叙事》,提出了扼制“精英俘获”并提升扶贫资源效率的建议;三是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付少平教授带领团队起草完成的《陕西省市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实施办法》和《陕西省县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实施办法》被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采纳,何得桂副教授等人撰写的《积极探索脱贫攻坚的有效实现方式—— 镇安县“三带四联”模式调查研究》成果被陕西省脱贫攻坚指挥部采纳和应用。

编辑:张晴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