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人民网》西农专家:在农业最前沿的阵地上耕耘

《人民网》 2017年7月30日

  编者按:7月24日,来自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的首都大学生采访团,赴西安—杨凌—兰州—敦煌—张掖进行“穿越千年丝路,寻找中国印记”集体采访活动,探寻千年丝路中的往事,触摸丝路的传承和发展,于探寻中学习,于采访中传承。本次采访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人民网联合主办。

  7月25日,2017首都大学生记者团一行来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示范站。“位于眉县、周至两县交界之处的试验站是从田间生产中直接获得生产数据,相比于实验室的数据更有实用价值,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性更强。专家们的试验结果可以直接产出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 该站首席科学家刘占德说。

  “我们规定技术人员每年最少需要在试验站待够120天,但是大部分人都会待200天左右。”试验站负责植物保护和病虫害防治的李建军教授说。对于这样长时间田间地头的工作,李教授他们并无丝毫抱怨,他们对这块土地充满了热爱,其生活已经与试验站紧紧相连。

  刘占德介绍说,目前他们试验站有11个专家常年驻扎,这些专家和县上的农技部门的干部共同合作进行猕猴桃研究。目前暑假期间,多数老师正在全国各地指导农业生产。

  专家们的付出是可以看得到回报的。“之前农户的种植比较盲目,经过这些专家们的技术指导,产量增多了,收益也变多了。”当地果农张德福说。

  技术工作者获得科研成果,农民们在技术中受惠,这对于现代有机农业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农为民之本,在我们穿越千年思路,探寻中国印记的行程中,西北农林大学的专家们用朴实的行动向我们传达了踏实肯干的精神力量。

  据了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用12年的时间,在国内15个省区以及世界各国建立了26个试验示范站和45个示范基地。学校300多名科学专家长期驻站工作,吸纳1000余名基层农技人员参与示范推广工作,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50万人次。这些科技工作者从实验室走向田间,通过亲自实践尽可能发掘土地的潜力。他们在农业方面的试验性研究为农户们的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大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中央戏剧学院 张紫君)

  原文链接: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730/c1053-29437287.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