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学生的福利又来了:120000枚果子,3万名学生,每人一份的猕猴桃。这种水果营养丰富,风味鲜美,有VC之王的美称。这是科研成果进社区活动开展以来,在校学生们所享受到的第七波美餐。
把这个鸡蛋大的褐色的毛茸茸果子拦腰切开,会露出或绿、或黄、或红的汁液丰盈的果肉,再用小勺子轻轻挖出薄薄一点果肉放进嘴里,那种甜蜜、爽滑、清香会随着味蕾在口腔里弥漫,在心里荡漾。
来自于西农大试验站的这些猕猴桃的确特别。因为,它们身上记载着你可能听说过的西农故事。
眉县果园里的“西农路”
在学校西南40余公里的眉县金渠镇,有一个普通的关中村子叫田家寨村。2012年,这个村子修了一条从果园通往村里的1.5公里长的水泥路,命名“西农路”。
众所周知,“西农”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简称。这条乡村路既没有通向我校,路两边的猕猴桃园也不是我校的“飞地”,村民们为何要给这条乡村道路用这样的名字?
原来,这是田间寨村村民对西农大猕猴桃专家的感谢之举。
位于秦岭中部太白山北麓的眉县,土质肥沃,水源丰富,种植猕猴桃的历史比较悠久。但当地群众作务水平低,猕猴桃的产业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2006年,我校在眉县横渠镇青化村建立猕猴桃试验站,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科技团队常年待在田间地头,通过大学教授+县上农机干部乡土专家+职业农民+示范村的方式,示范推广大棚架形、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充分授粉、合理负载、生物防治等十项标准化生产技术,让眉县猕猴桃生产从经验路走上了科技路。
作为示范村之一,田家寨村的群众在家门口学到了猕猴桃生产管理的新本领,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村支部书记孙乐斌说,在西农大刘占德教授的专家团队指导下,猕猴桃标准化种植技术迅速推广,果园作务成本大幅减少,售价比过去翻了一番,“村民一下走上了富裕路”。
田家寨村、红星村、第二坡村、第五村等等,这些种植猕猴桃的科技村、富裕村在眉县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不少家庭每年收入超过5万元,一些农户已超过10万元。村民们的房子越盖越漂亮,小汽车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农家院。
眉县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屈学农介绍,眉县猕猴桃种植面积由10年前的8万亩扩大到现在的30万亩,猕猴桃已经成为眉县的主导产业、金牌名片。
以西农大猕猴桃试验站为核心,科技不断向外辐射。刘占德、郁俊谊、姚春潮、杨开宝、刘光哲、刘存寿、邓丰产、李建军、安成立等专家们活跃在猕猴桃生产一线,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眉县、周至、岐山、武功、临渭等秦岭北麓一带的农民通过科学种植猕猴桃,纷纷迈上了小康路。
比猴子还厉害的教授
2016年11月24日,安康石泉云雾山雪花纷飞。我校猕猴桃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刘占德教授带着他的团队成员和研究生正在山上考察野生猕猴桃,陡峭的山路石壁间,他沿树攀援,拨枝寻果,拍照记录。
陪同考察的安康市农科所所长张百忍研究员看在眼里,悄悄用手机拍下刘占德工作的照片,他在自己的微博里将这些发出来,并配上了文字:
教授发现宝贝,欣喜若狂,置身冰天雪地,忙着记录拍照,宝贝比他的孩子还亲。
不管你挂的再高,你永远没有科考的心劲高。像猴子吗?比猴子还厉害!
他可能不知道,这个比猴子还厉害的教授不是第一次进山寻宝。西峡伏牛山、平利女娲山,岚皋南宫山、西乡午子山,秦巴山区凡是听说有野生猕猴桃的地方,他几乎都去过。
大学教授做研究,不待在实验室,为何要跑到这些峭壁深山里?其实,刘占德心里有一个痛。
猕猴桃原产我国,20世纪初新西兰人从我国带回去一些种子试种,获得成功并逐渐发展成一个世界性的新兴果树产业,新西兰人还用国鸟的名字给这个水果起名叫奇异果。
新西兰人用有限的种质资源选育出多个猕猴桃优良品种,我们坐拥秦巴山资源宝库,岂能无所作为?刘占德说,秦巴山是我国南北气候交叉地带,物种多样性突出,是猕猴桃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多年来,他带领团队成员坚持不懈做猕猴桃野生资源调查,已经采集数千份种质材料,近10年间先后培育出“脐红”“农大猕香”“农大郁香”“农大金猕”4个更新换代新品种。
扎根在主产区一线的我校科技团队肩负起猕猴桃产业的科学试验、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野外观测五大任务,使猕猴桃正成为陕西省继苹果之后又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朝阳富民产业,科研水平也赢得国际同行的称赞。
今年10月12日-15日,首届世界猕猴桃大会在我校举办,来自新西兰、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科院等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协会从事猕猴桃研究及产业的数百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参加,刘占德是本届世界猕猴桃大会执行主席。国际园艺学会代表Guglielmo Costa博士在大会致辞中高度评价西农大的研究力量和成果。
猕猴桃产业的“新大陆”
2009年11月,一场冻害让蓬勃发展中的陕西猕猴桃产业遭受沉重打击。刚从新西兰访学回国的刘占德带领科技团队成员深入主产区调查,他发现,秦岭北麓异常严重的猕猴桃低温冻害,在秦巴山区却表现轻微。
这是为什么?身为陕西猕猴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刘占德站在汉中市城固县的山坡上,看着一株株健康生长的野生猕猴桃沉思。这些藤本果树,有高大乔木遮风挡雨,地处温暖湿润气候之中,树叶虽为膜质,风小刮不烂,光热晒不焦,是这里的生态环境更适合它。
原生态环境里的追根溯源,让他找到了答案,也看到了陕西猕猴桃产业的未来。
2010年,我校猕猴桃科技团队率先在陕南城固县原公镇原公村布点试验,通过排水排涝,改良土地,选用合适品种,在旱坡地建立了60亩的猕猴桃科技示范园,引进了12个新优品种,随后又分别在陕南的洋县、南郑、平利、岚皋、汉滨等地建立基地,开展试验研究。
专家们的探索,很快引来多家企业跟随,其中,陕西禾和公司在城固建设国际上连片面积最大、设施水平最高的猕猴桃产业园,总规模将达到1万亩。汉中市新天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00亩高标准猕猴桃园已建园第四年,今年预计可收回60%左右的成本。
团队专家们一致认为,汉江流域所在的秦巴山区作为世界猕猴桃原产地,与其他产区相比,不但上市早,品质佳,低温冻害发生也较少,同时这里也是贫困人口的集中地,正是扩大猕猴桃种植面积、发展壮大陕西乃至全国猕猴桃产业的“新大陆”。
我校猕猴桃科技团队的先行先试也得到了陕西省政府的支持。2015年,陕西省正式启动实施猕猴桃“东扩南移”战略,形成秦岭南北两大基地齐头并进的新格局,其中“南移”以城固为示范,汉中为突破,最终实现陕南全面发展。
刘占德说,今后我校猕猴桃科技团队将以优质、安全、高效为目标,加强品种选育、绿色防控、供应链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做好山地猕猴桃文章,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和陕西猕猴桃由大省向强省转变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张晴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