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一周一师】(30)蔚一潇:无设计,何以美?

  2013年,蔚一潇参加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三等奖。第二年再登擂台,夺得一等奖。2015年,她参加陕西省首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获省级二等奖,随后又获国家级优秀奖。

  撰文谈及从教心得,蔚一潇写道:一件好的设计作品是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一堂好的课程设计也是如此,讲授方式与内容同样重要。

  10年间,从一个普通“青椒”变为一个小“明星”,蔚一潇成长的道路上有什么别样的故事?

  2008年,中共党员蔚一潇从北京林业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毕业,来我校任教,给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和部分学院的本科生讲授《艺术史》《色彩构成》《CI设计》等课程。

  一双大眼睛,明眸善睐;一张笑脸,自然随和。和其他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一样,年轻时尚的蔚一潇很快赢得学生的喜欢。为了回馈学生们,蔚一潇更加努力备课,尽可能让自己的讲课“出彩”。

  她重视PPT的制作,从配色、字体的选择与字号颜色、图文排版方式、以及动画播放的方式等等,每一个细节都认真进行设计。她说,“通过带给学生美的感官体验,才能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设计的力量——设计对于生活的改变,设计对于人情感的影响。”

  但不久,她发现,课堂上的形势有了微妙变化:一些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专注听课了,上课抬头率逐渐下降。

  有一次,为了讲好《设计史》一节课,她备课到凌晨2点,4点又爬起来“温习”。上课的时候,前两排的部分学生在认真听,后面几排的学生“明目张胆”的分心了:有看其他书的,有玩手机的。

  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委屈涌上心头。蔚一潇想不通:学生们何以忍心这样对待她的真诚付出!她生气了,开始批评学生,开始向同事“吐槽”。

  可能是自己讲课的吸引力不足吧?蔚一潇说,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她想方设法把课讲得自认为更加精彩,“但收效甚微”。

  偶然的一次“网游”,让蔚一潇照见了学生心目中的自己。她在一个学生的QQ空间里,看到学生对自己讲课的评价以及其他学生的跟评:“独角戏”“表演”“自我精彩”……触目惊心的语句让她震惊不已。

  一语惊醒梦中人!蔚一潇恍然大悟,以前上课更多的考虑了自己,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和需求,“问题的根源在于我总以自己为中心搞教学”。

  教学活动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蔚一潇把目光从自身移向周围,她走进了教师能力发展中心,走进了学院其他老师的课堂。台湾大学教授王秀槐的组织学生讨论法、信息学院副教授陈勇的学生课程多元化考核评价法、水建学院青年教师杨江涛的翻转课堂法,学院段渊古教授的亲手示范法、陈敏教授的做中学法,等等,都令她着迷。她博采众长,开始改革自己的课堂。

  讲授“公共图形语言”课时,她提前给学生布置作业,让每个学习小组收集各类优秀的图形语言,并总结其特点。学生们带到课堂上的作业丰富多彩:有卫生间创意、历届奥运会体育运动图标、旅游小镇图标、西安地铁站图标、拜占庭博物馆指示图标、卢浮宫指示图标……她随意抽查了学生们的作业,每个小组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讲解。

  蔚一潇还给优秀的作业以“高规格”待遇:署着学生名字,作为“成果”,充实到教学资源库中。此举,让学生们自豪不已。

  全体学生都行动起来了,课堂上再也没人走神了。

  电视剧《芈月传》《琅琊榜》热播时,她截取其中的视频,给学生观看,顺便抛出问题:剧中人物所用的青铜酒器为何要设计得如此高大精美?林殊受伤时所靠的三足家具叫什么?处于什么时期?将学生带进历史,设身处地思考,然后再娓娓道来,枯燥的理论课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有趣起来。

  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调动学生主动性,由过去的演员变成现在的导演,蔚一潇的课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令她开心的是,学生们对此纷纷点赞:“潇潇老师,我们愿意做你的小白鼠”“这样的教学才会让我们收获更多”“潇潇姐不简单”。

  环境艺术专业2014级学生李波至今记得那一堂历史课,潇潇老师展示了一张宋代瓷枕的照片,然后踱着步从讲台上走下来,问大家这是什么,有何特点。她从教室中间走到教室后面,又踱步后退,期待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学生。李波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得到了潇潇老师的夸奖,也深刻记住了老师对比着所讲的明、清及现代瓷枕的设计特点。

  “我赞同一种观点:教学是最大的科研。”蔚一潇说,备好一堂课,需要将供需、详略、快慢、提问等通盘考虑,单一个提问都大有文章可做。醉心于教学研究的同时,她还将自己课堂改革的思考和探索写成了论文——《设计史课程改革之我见》,从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建立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等四个方面建言献策,旨在“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收益”。

  除了重视课堂设计,蔚一潇没有间断过作品设计。她设计的作品有学校创新实验学院标志、杨凌区学前教育学会标志等30多个,最为有名的就是连续三届的杨凌马拉松比赛视觉系统设计。

  “如果把讲课比作输出,那么作品设计就是输入。只有不断的学习、借鉴、创作,才能让课堂常讲常新,学生也才能有更好的收获。”蔚一潇说,真的,没有设计,何来美好!

编辑:张晴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