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校友张福锁院士谈创新:把科研与应用紧密联系

  4月9日,我校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作为委员之一的张福锁院士回到母校,听汇报,做交流。期间,学生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张福锁院士(右)参加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2次会议

  学生记者:张老师,学校依托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科群建设,您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张福锁院士:学科群建设是一个创新。不论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是学科群,其设置的研究方向既根据生产需求又结合实验室研究实际,很好。核心问题就是这四个方向能够形成一个平台,而不是每个方向独立运行,做自己的。四个方向相互之间有联系,这个联系必须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通过成果反映出来。实验室专家汇报的时候,我注意到关于冷害对于苹果的影响,就把科学研究和基础应用联系在一起,我从中看到了它的影子。老师们每个人都做一个方面,这些方面能不能在一条直线上联系起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博士生联合工作。比如这四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上放一个两个博士生,构成一个团队。

  学生记者:张老师,您对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张福锁院士:我觉得,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把基础的科学问题和生产实际联系在一起,应该是实验室重点要抓的问题。农学、植保、农经等学科是相通的,老师们有此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其中。我想,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组织一个小组,三个五个博士生组成一个团队,大家一块干三年五年,出一批成果。我那里好多项目都是这样组成的,就是包括农学的、农经的都来和我做一个项目。在这个项目组里,学农经的人要对做自然科学的讲自己在做什么,使二者之间能更多的沟通。

  学生记者:您是我们学校的骄傲。请您对正在读研的青年学子们说几句话。

  张福锁院士:中国农业正处于转折期,需求很大。在这样一个时期,谁来种地?怎么种地?中国农业怎样才有竞争力?未来农业是什么样?这是转折期给我们的提问,也是给我们的机遇。我们要努力钻研,尤其是博士生。国外博士生要完成四篇文章,综合能力也很好,在写完毕业论文后能够成为一名有素质的科学家,我们的博士生能达到这个水平吗?我觉得努力去做科研,这才是青年学子该做的。

  背景材料:张福锁1982年毕业于原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曾在联邦德国Hohenheim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入职中国农业大学,2012至今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受聘我校资环学院学术院长。2017年11月,张福锁当选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

  张福锁院士一直从事植物根际生态调控与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注重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取得了突出成效。2016年,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世界顶级杂志《Nature》(自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的研究论文,让“科技小院”名扬世界。杂志审稿人、国际小农户研究专家吉勒盛赞其扎根农村助推小农户增产增效的创新模式是“全球最成功的典型案例”。

编辑:王学锋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