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百年赵洪璋】(4)庄巧生:赵洪璋院士为中国小麦育种史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

  编者按 2018年6月1日是赵洪璋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赵洪璋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以“碧蚂1号” “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等为代表的四批优良品种,被誉为小麦育种学界的科学巨匠、农业科教战线的一代宗师,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赵劳模”。毛泽东主席亲切称赞他:“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为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弘扬他的科学精神,感悟他的科学情怀,特刊出赵洪璋先生的先进事迹和纪念文章,同时以纪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西农精神”,为新时代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谱好新华章、奏好奋进曲。


1987年,赵洪璋(左三)在中国农科院与庄巧生(左一)参加汇报会

  赵洪璋教授毕生致力于我国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凡50余年,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小麦育种做出了巨大贡献,功在国家,利在人民,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重视,赢得广大科技人员和农民的尊敬与爱戴。

  赵洪璋教授在我国小麦育种发展前沿不断开拓前进中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国小麦育种史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他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以“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为代表的四种优良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约9.5亿亩,增产小麦约256亿公斤,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当属“碧蚂1号”,它是我国有史以来适应性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品种,1959年种植面积达9000万亩,创我国最高纪录,也是我国早期育种中通过中外品种间杂交创造小麦新品种最成功的范例。“丰产3号”的育成开拓了我国黄淮冬麦区启用西北欧极晚熟小麦种质资源的第一例,20世纪70年代最大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矮丰3号”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半矮秆品种,对推动我国小麦矮化高产育种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育成的“西农881”等品种开创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兼抗赤霉病育种成功的先例,已在陕西关中地区推广种植。这一系列开创性成果的取得,是赵洪璋教授潜心钻研、开拓进取、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的体现。

  赵洪璋教授不仅为人民奉献出一批又一批的优良小麦品种,还在长期育种实践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精湛实用的育种技术体系。他认为,生态学也是作物育种的理论基础。光温、水肥等生态因素不但与性状形成有密切关系,也是塑造品种适应性的重要外部条件。育种家要以适应性为链条,将育种目标、亲本选配、后代选择、品种利用等环节贯穿起来,使育成品种的综合性状能够在性状—个体—群体—农田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显示其协调性。他强调,品种的突破首先来自育种目标的“突破”。育种目标既要全面又有主次,标准要明确、具体、恰当,指标要落实到性状及亚性状上。当地主栽品种是制定育种目标最具体的参考模板,要善于从它们身上找出当地生产条件下经常起主导作用的性状作为主要目标,并针对其主要缺点加以改造,并总结出以综合育种目标为核心,全面贯彻四条选择原则的育种策略:一是抓住重点目标,要善于确定最重要的目标性状作为重中之重,一旦明确就抓住不放;二是逐段综合选择,目标性状选择要落实到各个生育阶段,以上阶段入选材料为基础,逐段累加目标性状,既注意性状之间的协调性,又注意性状本身的时空变化;三是累代系统考虑,注意性状在上下代的关系和表现,发挥系谱法前后参照、多代累加比较的优越性;四是辩证灵活处理,不同组合既有统一标准,又有不同要求。选择时要按目标性状主次、遗传特点、代数早晚、群体大小等掌握适当强度。另外,既选品种,又留特异材料,以丰富亲本资源。

  深入基层、联系群众,通过调查研究解决生产和科研的实践问题,是赵洪璋教授的一贯作风。在“碧蚂1号”的试种示范中,他经常向老农请教种庄稼技术,征询生产用种意见,并同他们一起种试验田,从中得到许多教益。他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开门见山、讲求实效,群众也乐于和他交朋友。他实事求是、敢讲真话、刚正不阿、与人为善,而且矢志不渝。在评价和推荐生产品种时,不论是谁家品种,只要经过试验和实地考察,凡是表现突出的,他就竭力推荐,发现不足时也明确指出;对自己的品种则更加严格要求,优点说透,缺点讲明,让群众在实践中自己做出评定。群众深有感融地说:“听了赵洪璋教授的话,种他的品种尽可放心。”不论总结工作还是参加会议,他总是在反复了解实际情况之后,主客观都讲,优缺点全说,生动活泼,不拘一格。他常说:“按科学办事,凭事实讲话,上不瞒领导,下不骗群众,这是为人做事的起码准则。”

  我和赵洪璋教授是同龄人,又都是搞小麦育种的同行。1950年第一次条锈病大流行时,在全国小麦锈病防治会议上初次相识以来,彼此在业务上接触逐渐增多,相互了解切磋也日见加深,对于他从碧蚂1号“一鸣惊人”以后,小麦育种工作蒸蒸日上,成效卓著,一直到晚年孜孜不倦,力求在关中地区育成能兼抗赤霉病的新品种等发展历程和业绩,历历在目,甚为敬佩。

  “六五”以来,在参加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课题活动中,我曾多次在会上会下与赵洪璋教授共商全国小麦育种大事,对他的为人处事更有亲身体会。他十分关心集体事业,对协作攻关寄以厚望,一再呼吁专业协作,倡导开放育种,鼓励材料交流,强调技术革新,并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先导,语重心长,感人腑肺。

  作者简介:庄巧生,遗传育种学家,1916年8月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先后育成中苏68、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12057、丰抗8号、丰抗2号、丰抗13号、北京837、北京841等20多个冬小麦良种并在华北地区推广,取得显著增产效果。

  注:本文根据庄巧生院士1996年为《赵洪璋教授生平》一书序言整理

编辑:张晴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