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百年赵洪璋】(8)杨天章:弘扬赵洪璋院士遗传育种教学科研集体的团队精神

  编者按 2018年6月1日是赵洪璋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赵洪璋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以“碧蚂1号” “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等为代表的四批优良品种,被誉为小麦育种学界的科学巨匠、农业科教战线的一代宗师,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赵劳模”。毛泽东主席亲切称赞他:“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为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弘扬他的科学精神,感悟他的科学情怀,特刊出赵洪璋先生的先进事迹和纪念文章,同时以纪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西农精神”,为新时代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谱好新华章、奏好奋进曲。

  今年是赵洪璋老师诞辰100周年,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24年了,但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怀念他。赵洪璋老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例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淡泊名利、全心全意为国为民的情操,崇尚农业教育科研的事业精神;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钻研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品德等等。我想,除了学习他的优良品德之外,更应该弘扬赵洪璋院士作物遗传育种集体的团队精神。

  作为小麦育种课题组的领军者,和赵洪璋老师一起工作的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研究生、工人、农民工,还有外系、外单位许多人员。这个集体能够几十年如一日,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拧成一股绳,分工合作,艰苦拼搏,是其能够不断育成高产优质抗病优良小麦品种的重要原因。课题组对于整个育种计划、育种目标、材料选用、组合选配、田间种植布局、田间管理、观察记载、播种收获等各个环节,都强调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经过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分工负责实施。工人积极参与计划制定工作,教师、研究生参加田间管理有关环节。特别在关键的田间选择环节上,更是全军出马,各抒己见,现场集体进行,从选株、选系到优系评价,广集群智,海纳众长,选出最优者。那个年代,不论是负责原始材料、杂交后代、品系鉴定的,还是主管病害鉴定、抗旱鉴定、田间管理及室内分析的人员,都要参加整个品种选育过程,大家凝心聚力,分工合作,为完成一个总体任务各负其责且无怨无悔。同时,赵洪璋老师还经常带领育种组成员到校外试验基地、区域试点考察调查,和劳模、农民科技专家、广大农民群众座谈交流,了解农业实践,听取农民对小麦品种的评价和意见,这些也对他的育种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洪璋老师不仅是小麦育种课题组领头人,作为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教研室主任,他把这种团队精神也带到了整个教研室。遗传育种教研室承担着农学、植保、园艺、农化等专业的“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和“生物统计学”三门课程教学工作。当时,这三门课程西农都有教学名师,深受同学的喜爱和赞誉,在国内也负盛名,其原因,除了老师个人努力外,还有一个就是发挥教研室集体力量,培养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当时教研室经常是夜夜灯火辉煌,大家都在自觉学习、备课,特别是教研室每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业务学习讨论、听课、学术报告等活动,研究各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交流教学经验。

  在育种教学上,赵洪璋老师重点选择自花授粉作物(小麦、大豆),异花授粉作物(玉米),常异交作物(棉花)和无性繁殖作物(甘薯)作为作物典型代表研究其教学科研问题,全组教师进行讨论,不仅能以老带新,使老教师不断总结提高,更使年轻教师获益匪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赵洪璋老师不仅要求大家系统听李正德老师的“遗传学”讲课,介绍李老师的教学经验,还总结了一套以广泛深入的学科知识理论为基础,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教会年轻教师如何写好教案,认真备课;讲课时,如何抓住重点、难点,注意讲课时的声调、语速,停顿、反复等细节;在板书方面主题、重点、图画等如何布局;在与学生互动方面,如何根据学生表情提问、解释和讨论等方法技术。在赵洪璋老师的主导下,一批年轻教师外出进修提高。早期留苏的有宋玉墀、耿志训、朱庆麟等,改革开放后最早送出留美学习访问的就有我、张海峰等四五个人。此外,遗传育种组还承担了国内有关院校进修的义务,进修教师学成后,都感到收获很大。在研究生培养上,赵洪璋老师非常重视理论知识基础学习,专门请了全国知名的院士、教授给研究生讲课,经常组织各种学术讨论活动,在交流总结中学习和提高。同时重视从育种实践中提出重大问题、难题和有创见性的课题作为研究内容,强调研究生要系统参加育种实践,培养亲自动手能力。

  在科研方面,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国到处盛行寻找小麦雄性不育系,研究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问题,但赵洪璋老师并不盲从,先派年轻教师到全国各地调查、收集资料后提出,我们也要认真研究小麦的杂种优势问题、研究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问题,研究田间制种技术,研究杂种小麦能否推广种植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开始了我校杂交小麦遗传育种研究。

  赵洪璋老师不仅只是关心小麦育种,对其他作物的育种也很重视。教研室会议上,从育种计划、目标、材料、方法等方面经常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出谋划策,促其取得成功。因此,遗传育种组不仅在小麦育种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玉米、棉花、大豆、甘薯方面都有可喜成果。甘薯作为无性繁殖作物,一般是不开花或很少开花的,要创造变异或靠自然突变选育新品种比较困难,经过教研室集体讨论,觉得利用有性杂交创造变异,利用无性繁殖保持优良变异,则是甘薯多快好省育种的最佳途径。因此,委托实验室工作的农艺师朱俊光,先在全国各地收集可开花甘薯资源,教研室全体出动,帮助他挖了储藏薯窖,搭了地上窖棚,支持朱俊光开始甘薯有性杂交育种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先后育成高产抗病“秦薯”系列新品种6个,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现已发展成为西北唯一的甘薯育种基地。

  赵洪璋老师作物遗传育种教学科研团队不仅选育出了大量作物优良品种,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培养了大批作物遗传育种优秀人才,如农业部副部长路明,河南农科院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河南农大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郭天财、西安农科所所长李丕皋等及加拿大农业部渥太华研发中心燕麦育种家严威凯等,都在其工作中取得傲人成就。西农作物育种也是后继有人,新的成果不断出现。相信这种团队精神,一定会发扬光大,把我校的作物遗传育种教学科研工作不断推向新的水平,为我国的农业和农业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1988年,赵洪璋作为鉴定组组长和副组长黄铁城(赵洪璋右侧者,中国农大副校长、小麦育种专家)及其成员对我校小麦新型不育系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这是田间现场鉴定情况。

  作者简介:

  杨天章,男,1936年1月生,陕西渭南人,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学系,留校任教。历任遗传育种教研室副主任,遗传教研室主任,西北农大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小麦所所长),先后育成多种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筛选研究了多种小麦化学杀雄剂和制种技术;从群体、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了小麦的核质关系、不育和杂种优势机理等;鉴定了可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 VE161小麦,为转移外源基因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发现并定位了小麦显性矮杆基因Rht21。其中小麦新型不育系的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

编辑:张晴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