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十佳毕业生】(三)研究生:卢玮楠 陈守坤

卢玮楠:初心如磐  无问西东

  卢玮楠,男,经管学院2016级金融专硕学生,中共党员。曾任陕西省学生联合会副主席、校研究生会主席、校游泳队队长、经管学院兼职辅导员、大学生领导力学院培训教师。曾赴共青团中央团校参加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项目,作为我校学生代表赴日本进行中日大学生友好交流。研究生期间获正大奖学金、校级优秀团干、校级优秀研究生干部、校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校级优秀组织个人、陕西省优秀运动员等荣誉,发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4篇。

一名党员 一面旗帜

  作为党员、思想政治辅导员,卢玮楠注重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努力按照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同学,使工作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工作期间,他态度严谨,不好高骛远、不心浮气躁,将着力点放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将工作落实、落细、落小。在工作作风上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坚持民主、公开,坚持从实际出发,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

一种态度 甘于奉献

  每每谈到学生工作,他总是充满自豪。他热爱学生工作,并为此坚持和奉献自己的青春岁月。研究生期间,他担任校研究生会主席,做好研究生会顶层设计及全年发展规划。同时,切实把握研究生学术、就业、问题、婚恋需求,创新工作模式,完善工作机制,紧扣研究生发展,积极主动开展各项工作,组织策划了研究生学术科技文化艺术节之“博研”论坛、研究生非英语专业英语演讲比赛、研究生“学术之星”评比活动、等活动,获得同学们一致好评。

  在工作中,他始终牢记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团要管团”的使命,投入到团学工作之中,为陕西学联及我校研究生会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一份信念  西农人的担当

  作为一名硕士生,卢玮楠一直怀揣经世济民的抱负,志在用专业所学解决现实问题。研究生期间,他多次到陕西、甘肃、山东等省份的农村地区调研。深入基层、走访村民的经历给他触动很大,也让他对十九大报告 “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有着深刻体会。

  在西农学习的第八年,经过深思熟虑,他放弃了留校机会、放弃了500强企业给予的高薪管理职位,毅然决然选择考博士。他想通过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与积累,用自己的行动,讲好西农故事,传承西农精神,做一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西农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

陈守坤:人生在勤 不索何获

  陈守坤,男,汉族,中共党员,农学院作物学专业2015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曾获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第四届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论坛优秀奖,获评优秀研究生、优秀共产党员。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植物学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和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各发表SCI文章一篇,现已申请考核至我校农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李海峰教授。

敢于尝试 刻苦钻研

  陈守坤感慨,研究生学习就像是一只在激流中行使的船,你不努力寻找方法驶到对岸,就有可能被急流冲走。

  科研之路漫漫,不是所有实验都一帆风顺。科研之路是一个认知自我、修正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而学习和科研相辅相成,科研需要学习作为支撑。在学习过程中,陈守坤坦言要敢于尝试,不懂就问。陈守坤给出了自己的科研心得:“在经历了多次懵懂、求知、实践之后,才能够对整个体系不断加深认识和积累,才有了后面的成功。”这种挫败感和成就感交集的背后,是一种磨练和认知的过程。

  陈守坤表示,遇到对的科研指路人也是一种幸福。自己的导师李海峰教授言传身教,教导自己在科研道路上如何克服困难、寻找科研思路、找到科研方法、最终付诸行动。一个好的想法、加上付诸行动才能让后面的路走得顺畅。

勤能补拙 平稳心态

  陈守坤不认为自己是个聪明人,却是勤奋人中的一员。谈及科研方法,他说,勤于阅读文献是一个关键点。拿到一篇文献,重要的不是作者的结果怎样,而是作者的研究思路如何,为什么这样研究,选择这样的方法的意义何在。他还建议对文献按照不同的研究内容分类,再总结研究这类内容的方法是什么。陈守坤表示,科研不是想做就能成功,做之前要规划好自己后面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心态很重要。面对一次次失败,要找出一次次失败的原因。

因为喜欢 所以坚持

  陈守坤说,对于科研,没有十足的喜欢就很难坚持下来。一方面,学校和学院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课题组之间相互借鉴为自己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方法;另一方面,只有自己真正热爱、真正付出才能有收获。 “所以做一件事,兴趣才是最好的导师。”

  谈及未来继续攻读博士,陈守坤笑道:“我很幸运碰到一个好的导师、好的课题组、好的朋友,三年来收获很多。一方面导师在科研指导方面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指导,另一方面碰到一帮志同道合的研友。希望在今后博士生活中继续保持”。

编辑:王学锋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