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我校西北乡村调查报告在“农民丰收节”里发布

  9月23日,正值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我校郑重向社会发布西北乡村调查报告。2000余名师生历时一个多月开展的西北乡村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的智慧结晶将助力西北各省区正在筹备的乡村振兴具体规划。

  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农民日报、人民网、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华商报、西部网等中省28家媒体记者到会听取报告,校长吴普特出席发布会并解答记者提问,副校长、西北乡村调查工作总体协调组组长冷畅俭发布调查主要结果,调查工作总设计杨改河教授,调查工作技术指导组组长韩新辉教授、报告撰写组组长冯永忠教授、数据处理组组长刘京博士以及学生代表、甘肃榆中县调研队队长宋以若现场接受记者提问。


校长吴普特回答记者提问


副校长、西北乡村调查工作总体协调组组长冷畅俭发布调查主要结果


调查工作总设计杨改河教授回答记者提问


韩新辉教授、刘京博士介绍调查报告有关内容,宋以若同学、冯永忠教授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人民网、西部网、科技日报、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有关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深刻改变了乡村的发展格局,从而分化出不同的乡村类型。为了摸清“家底”,我校从7月25日至8月30日,组织2000余名师生,奔赴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除东四盟)及西藏七省区,区域面积占全国的一半。师生们以乡村为基本行政单元,开展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总共获得有效调查样本31388个。

  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我国乡村类型可以划分为生态保护型、粮食主导型、特种作物型、果蔬园林型、城郊结合型、文化传承型、乡村工业型、草原牧场型、畜禽养殖型、乡村旅游型和多元发展型11种类型,西北六省区和西藏的粮食主导型乡村最多,占调查样本的41%,其他类型乡村大量涌现,其中文化传承、乡村旅游及生态保护型乡村数量分别达到380、654、2572个。

  报告提出,此次乡村调查的成果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乡村类型的划分可为中国西北、西藏地区乃至中国乡村振兴分类规划设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指导价值;二是构建的中国乡村类型特征及划分的21个指标,可为其他区域乡村类型的划分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三是搭建的西北六省区及西藏乡村类型基础数据库平台,可为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编制提供数据管理和信息查询,为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智慧化管理提供信息支撑。

  此次大规模专题调查在国内属第一次,是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是培养“一懂两爱”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生动课堂,也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科技推广等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校长吴普特表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完成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报告只是学校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步,此后还将积极推进报告成果落地开花,为中国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贡献西农力量,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学校新闻发言人闫祖书主持新闻发布会


西北乡村类型特征调查报告新闻发布会会场

  发布会由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新闻发言人闫祖书主持,党委校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科技推广处、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参加。

编辑:张晴

终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