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康迪与西农》正式出版

让文化建设结出硕果     让“西农精神”薪火相传

《康迪与西农》正式出版

  在传承弘扬“西农精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党委宣传部主持编写的《康迪与西农》一书日前正式出版,该书全面回顾了原西北农学院院长康迪结缘西农、扎根西农、献身西农,为创办社会主义新西农尽瘁终生的光辉业绩。

  康迪原名金光祖,1913年10月3日出身于江苏淮安,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在妹妹影响下,1940年底投奔延安,为了表达自己抗敌报国之志和决心,更名为康迪。到达延安后,经林伯渠安排,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协助徐特立院长负责教务工作,并经常深入边区农业生产一线指导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5月20日,王震将军来到西农,宣布学校和平解放。5月29日,康迪作为军代表,参加接管西北农学院。学校和平解放后,他作为重要掌管者之一,上书请求辛树帜老院长重回西农,1954年再度出任院长。1957年上级准备安排康迪担任院长,他再三建议,让辛树帜院长继续留任。1966年文革开始,康迪受到极大冲击,1972年离开西农。文革结束后,康迪不计恩怨和得失,不顾身患疾病,在师生们的期盼声中, 1979年3月,重返西农,肩负起院长重担,直到1983年1月与世长辞。病危时,他留下遗嘱,将遗体捐献给西安医学院作为教学研究使用,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党和国家的教育、科学事业。

1961年,康迪在中共西北农学院委员会第六届党员大会上作报告

  作为著名的农业教育家,康迪院长扎根杨陵近30年,先后任院委会秘书长、党委副书记兼教务长、副院长、代理书记、院长等多项职务。为学校改革和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育理念超前,形成了教学、科研与生产 “三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爱贤惜才、关心人才是他一贯的作风;三是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与进步,想方设法让他们到国外研修提升;四是具有国际视野,1956年就提出创办“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式的高水平农业大学;五是始终以学校发展为重,举贤荐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六是杨陵农科城的设计者和推进者,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成立奠定了一定基础。

  《康迪与西农》除收录纪念康迪百年诞辰纪念文稿外,通过走访忆述,依据档案史料,选编了康迪不同时期重要文论,全面真实、立体式地展现康迪革命家、教育家的思想、精神风貌及其光辉一生。生动诠释了康迪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扎根杨陵终生奉献党的教育事业的家国情怀,也是“西农精神”的生动写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84年来厚重的发展历史,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名师大家,积淀和形成了独特的西农文化和价值情怀,是学校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作为。在学校推进建设“双一流”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校党委书记李兴旺多次强调,大学文化承载着传承优良传统、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和担当,学校加快建设发展,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做支撑。康迪正是“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的杰出代表。

  《康迪与西农》的出版,是学校开展“百年百人”(建校100周年之际,挖掘整理在学校发展历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100名名师大家)活动的成果,更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生动读本,对师生提振信心、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加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