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加强专业硕士实践体系侧记

  近日,由康振生院士、郭军、胡小平、马志卿教授等完成的实践教学成果 “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荣获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在全国农业教指委2018年首次实践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农业领域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方向独占鳌头。这是我校植物保护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历时十年加强专业硕士实践体系建设结出的硕果。

牵住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牛鼻子”

  康振生院士介绍,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学院自开设专业之初,就提出了针对行业岗位需求,始终坚持建设以旱区植物保护行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实践体系,这是牵住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牛鼻子”。

  职业胜任力,顾名思义就是能胜任职业,满足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学院梳理出了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植物检疫、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和新农药研发等四类植物保护行业的重要技术岗位,凝练并提出了植物保护职业胜任力的8个关键要素:植物保护专业知识、植物保护技术、农业技术传播、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养。并以此为基础制订和完善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体系,设定实践教学目标,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育与试验训练、驻地试验、顶岗实习等丰富的实践活动,从而使研究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胜任力。

植物保护专业实践体系特色分明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实践体系到底有什么特色,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康振生院士给出了答案。

  一是创立了“三三制”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明确了四类主体的责任划分。“三三制”即实行了学院、研究所、校内外导师三级管理体制,以提升研究生的职业胜任力为轴,开展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活动。四类主体责任划分指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实践教学运行规则的制定和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研究所负责实践教学大纲制订和集中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研究生导师负责分散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以及实践过程的检查与实践成果的审核;研究生负责制订和执行个人实践计划,完成实践记录、实践考核和研究论文的撰写。“三三制”明确了三类管理责任人的义务和实践体系“三结合”的原则,促进了实践体系的有效运转。

  二是选优配强实践性课程师资,用好行业企业资源。学院重点圈出了“植物有害生物鉴定与检测”“植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植物病害流行学”等6门实践性强、案例丰富、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紧密相关的课程,选配了6位实践教学经验满五年、现担任校外实践基地首席科学家或有相关课程实践资源的正教授(或研究员)为课程教学负责人。课程教学成员由负责人指定,且必须保证至少有1名行业或企业专家,校外人员来校授课至少2次以上。除了实践课程,为了满足研究生驻地试验(累计时间不低于8个月)的实际需要,学院为每名研究生从行(企)业龙头单位中动态选聘1名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基地导师,这名导师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工作满三年以上,对研究生指导的时间累计不低于64学时。相关资源支持与基地导师待遇由研究生导师予以落实。

  三是抓实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形式多元化。过程方面,学院深入掌握实践教学过程的“三个”信息:掌握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质量信息,动态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研究生个人实践计划,有针对性选择实践基地;重视关键节点与阶段性成果,对研究生进行及时预警;关注在学与就业满意度信息,对在学与毕业研究生及用人单位等三方数据进行追踪研究,反哺教学。校外实践结束后,学院邀请学校教学督导组成员和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实践日志、实践报告进行考核,给出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实践效果。形式方面,学院统筹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以实践性课程教学、实践教育与实践训练、校内实践、驻地试验、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推进实践内容入脑、入手。

  四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推进产学结合。通过持续努力,学院建立了16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其中留坝县佳仕森现代农业园区实践教学基地、澄城县旱塬生态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宝鸡市新农药安全应用示范基地等实践单位由学院研究生导师胡小平教授、马志卿教授、时春喜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其他基地均由学院研究生导师担任技术顾问。学院从实践基地合作单位聘请一批业务精湛、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业人员担任研究生联合培养指导教师,主要协助校内导师指导六学分的实践课程,也参与指导研究生培养计划制订、开题、实践考核、学位答辩以及课程讲授等工作,有效实现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机衔接。

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获肯定

  自2009年首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学院已培养全日制研究生109人,非学历农业推广硕士149人。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去向以植物保护行业为主。据2013-2017年就业数据显示,毕业生深受行业界欢迎,年终就业率超过95%,其中52.5%的毕业生进入植物保护生产一线,26.8%的毕业生从事植物保护科研教学工作。

  据学院走访调查,50%的毕业生在毕业两年内就成为技术骨干。毕业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出色的实践技能、务实的工作态度、出众的创新能力受到植物保护行业的普遍赞誉。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及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尤为称道。

  以2014届研究生张晓东为例,他毕业后加盟上市公司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立足张掖服务河西走廊农业产业,目前已成长为诺普信集团子公司——张掖大象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法人。现有技术团队10余人,含博士3名,硕士2名。在学院以及导师时春喜研究员的帮助下,张晓东的团队创建了病虫害检测实验室、甘肃省水肥药一体化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以农民为受众的“大象作物健康学院”。2017年,张晓东的公司服务农田面积达3万亩,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每年邀请学院专家为农民开办作物健康讲座20余场次,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就业创业的典型。

编辑:张晴

终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