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评论】西农人的“质朴品格” 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盘点全国“两会”上的“西农声音”

  在前不久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我校吴普特教授、昝林森教授、霍学喜教授三位专家发挥专业特长,结合岗位特点,聚焦“三农”,关注社会,议政建言,提出了很多新见解和好妙招,受到《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西部网》《南方农村报》《各界导报》《农视网》等多家媒体的关注。两会期间,各类媒体对三位专家累计报道30多次。盘点三位专家今年“两会”上的声音可以发现,专家们所提观点和建议体现出三大鲜明的特点。

  一是立足国家战略和发展大局进行深入思考,体现出“层次高”的特点。全国人大代表、校长吴普特教授,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高等教育改革、“未来农业”等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出发,提出了多条具有远见卓识的意见和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教授,围绕“乡村振兴”、环境保护、脱贫攻坚等国家大战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意见和有针对性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我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霍学喜教授,从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战略高度,围绕“三区三州”发展苹果产业进行系统的思考,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二是聚焦“三农”特色和民生热点积极支招,体现出“接地气”的特点。吴普特教授从“高校使命”的高度畅谈了我校大力开展非常“接地气”的“西北乡村大调查”的意义和初衷,从“东中西部教育均衡、充分发展”的高度,落脚到中西部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这一“接地气”的民生需求。昝林森教授围绕动植物育种、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扶贫、乡村民俗文化、农村土地流转等非常“接地气”的“三农”问题,积极支招,认真建言,并通过媒体呼吁脱贫一线的“候鸟专家”要变成“常驻专家”,还承诺将用自己在秦川肉牛改良领域的专业知识,帮助商洛市的安家门村走上致富道路。霍学喜教授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落脚到了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发挥和我校在农村人才培养方面作用的发挥等“一线问题”。

  三是依托专业知识和调研结果科学建言,体现出“见解新”的特点。吴普特教授关于乡村振兴和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建议,不仅站位高,而且论据实,“高等教育结构从‘金字塔’转向‘五指山’”、在中西部拿到“帽子”的人才外流时应该考虑“摘帽”、“特色发展可能是中西部高校的一条振兴之路”等独到见解,是其作为校长结合实际深入调研以及个人深邃思考的结果,令人耳目一新、非常“解渴”。昝林森教授呼吁“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利用需要‘加速度’”“引导秸秆实现资源化利用”、要积极开展“立志明德、脱贫光荣”的宣传教育、产业脱贫一定要精准施策、“出台《种业促进法》引导育种与生产对接”等观点,既新颖又合理,背后蕴藏着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扎实的调研基础。霍学喜教授“乡村振兴关键是破解人才瓶颈和制约”“完善乡村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应加大种业科研投入,增强农业特别是种业的核心竞争力”、减税着眼于“放水养鱼”等建议,充分体现了农业经济专家的学科特色和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吴普特教授、昝林森教授履职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霍学喜教授履职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克服自身科研与管理工作任务繁重的压力,挤出时间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撰写提案议案,以高质量的提案和议案完成了年度履职义务,体现了西农人的“质朴品格”和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编辑:王学锋

终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