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的学习考察,大家收获良多,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升华。我们相信,有了远大理想,有了艰苦奋斗精神,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9月2日至5日,学校举办第二期高层次人才理想信念与国情校情研修班。36名学员通过聆听专题讲授、现场考察和研讨交流,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强国荣校的情怀,强化了传承西农精神的自觉,矢志为学校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创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爱校情:让西农精神代代相传
人文学院樊志民教授、经管学院王征兵教授为学员作专题讲授
在校内专题讲授中,人文学院樊志民教授以农耕文明、西农精神和杨凌发展为主题,通过杨凌由来、农业圣地、杨凌的贡献及五大优势、未来畅想等关键词,向学员们介绍了杨凌厚重的历史及学校85年的办学历程,希望大家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为现代农业发展作出贡献。经管学院王征兵教授以“乡村振兴与三农情怀”为题,用生动详实的案例、深邃的思考,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产业兴旺的新功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兴旺的新高地等方面,向大家详细解读了乡村振兴战略,希望大家在乡村这块广阔天地大显身手、积极作为,为乡村振兴做出西农人应有的贡献。
校党委副书记闫祖书为学员讲解校史校情
在现场教学环节,学员们在校史馆、推广展室和东南窑,聆听了校党委副书记闫祖书、推广处副处长张正新、植保学院王晓杰教授有关校史校情和西农精神的介绍,并到洛川苹果试验示范站和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现场参观考察,了解了一代代西农人肩扛社会责任、传承西农精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感人事迹和丰硕成果。
通过学习考察,大家对学校因国家战略而生、因国家战略而为、因国家战略而兴的历程有了清晰的了解,纷纷表示要传承和弘扬西农精神,把前辈们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征程中作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机电学院姚义清教授表示,通过聆听报告和实地参观,非常真切地领会了什么叫“顶天立地”。学校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常年驻扎在试验站,兢兢业业,最终做出了具有标志性和独具特色的西部文章,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这既是“诚朴勇毅”的深刻体现,更是一种居一隅而心怀天下的伟大科学精神的体现。
人文学院何得桂副教授表示,通过在东南窑听取讲解及实地观摩,体会到了我校科研人员的执着与坚守。要认真向以李振岐、康振生院士为代表的西农科研工作者学习,聚焦和服务国家战略,不忘初心、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用实际行动践行好“西农精神”,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贡献。
植保学院陈才华副教授表示,通过学习,更加清晰地认识了杨凌、了解了学校,加深了对“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办学理念的认知,深刻感受到了当代西农人的历史担当。要以先贤为榜样,砥砺前行,为西农争光。
理学院杨斌副教授表示,一边听着带队老师的讲解,一边近距离感受着试验站各位老师、同学们工作的地方,脚下这条几代西农人奋斗踩过的土地,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作为一名西农人,一名教师,要传承和发扬好“西农精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报国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学员齐唱东方红
常改香、冯建玫、李东东、王东维为学员作专题讲授和现场教学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学员们嘹亮的歌声响彻杨家岭革命旧址。在延安,通过认真听取延安大学常改香教授、冯建玫教授关于“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白求恩精神”,西安交通大学李东东博士关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专题讲授,现场参观考察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以及分组讨论交流,学员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延安精神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中国革命事业由挫折走向胜利的13年,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伟大革命,竖起了毛泽东思想这面光辉旗帜,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成熟的领导集体,实施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积累了一套执政为民的成功经验,并培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就是当年在延安形成的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和劳模精神等,每个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都有它特有的科学含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教育和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动科学院蓝贤勇教授表示,白求恩精神的现场教学令他终生难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将始终铭记无私、无畏、敬业,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草业学院刘金隆副教授表示,当看到毛主席穿着大块补丁裤给八路军120师干部讲话的旧照,一代伟人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在脑海中定格。简陋的窑洞掩不住中国领导人救国救民于水火中的决心,艰苦的岁月止不住中共率领人民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脚步。我们应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坤副教授表示,虽然已是第三次来到延安寻找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足迹,接受延安精神的革命洗礼,但每一次都对延安那段艰苦岁月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延安精神有更透彻的领悟。漫步宝塔山下、延河岸边,回首革命往事,追忆革命先烈,让她感到作为一名思政工作者在新时代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沉重,也更加明确了个人的政治方向,坚定了政治信仰。
生命学院廖明帜副教授表示,在学习考察过程中,当看到各种简陋的环境,自己始终有一个疑惑:当年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且最终取得胜利的?当学习结束之后,自己心中有了答案——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赢得人民的认可,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这给了我深深的启发: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一定要结合国家的重大需求,解国之所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作用。
经管学院阮俊虎副教授表示,作为一名农业科教人员,将争取把延安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聚集我国新兴信息技术下的农业运营关键难题,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有用的成果,同时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精神传承给自己的学生,做到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续力。
奋斗志:在奋斗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重温入党誓词
在梁家河学习考察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在梁家河村史馆广场,学员们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随后参观了村史馆、习近平总书记住过的窑洞,带领村民打的陕西省第一课沼气池等,并听取了延安大学王东维教授关于“学习梁家河之大学问”的专题讲授。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1969到1975年,青年习近平来到梁家河,以坚强的毅力和勇气克服“跳瘙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建沼气池、办铁业社等,并每天坚持在煤油灯下读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干实事、谋实事的担当精神和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坚定信念。通过学习参观,大家纷纷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在奋斗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马克思主义学院关振国副教授表示,在梁家河,历史的印痕依然清晰可见,历史的故事让人无限遐思。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教师,做为新时代的高级知识分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动容。一定要向总书记学习敢于吃苦、勇于创新,在困难面前不服输、不言败、不屈服的优良品质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树立远大目标,克服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用坚韧不拔的毅力、用铁的意志、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名真正经得起考验,不断创新、不断克服困难的优秀人才。
水保所岳超研究员表示,要时刻以西农精神和延安精神作为自己奋斗道路上的精神支柱,尽力找到教学科研工作和国家需要的结合点。相信只要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化药学院郝宏东副教授表示,学校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在开班和结业典礼上,李兴旺书记和吴普特校长对我们也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做出更多顶天立地的成果,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农学院刘柏林副教授表示,作为一名农学人,要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一点一滴做起,既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服务产业发展的良种,也要将研究成果发表在顶尖期刊上,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贡献。
编辑:张晴
终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