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媒体称赞神木试验站:山沟里焕发出黄土精神

  “在这个山沟里焕发出了黄土精神。”9月18日至21日,《陕西日报》记者部主任韩秀峰带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一行5人深入我校水土保持研究所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以下简称神木站)进行集中采访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采访期间,韩秀峰一行和神木站的师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走过1.5米左右高度的芦苇林荒地、布设着野外实验观测设备的沟峁,探访师生们检测土壤水分变化的秘密;走进4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办公室及容纳30多人生活及研究用房……脚踏黄土、头冒热气,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学生们所说的“从适应到接受再到充满信心、热爱科研的蜕变之路”。

  韩秀峰表示,地处山沟里的神木站具有新时代的“黄土精神”,体现了水保所师生的使命担当,它就像一所“黄埔军校”,是“充电”的舞台,也是干事创业的舞台。一批批师生们就像“特种兵”“养蜂人”一样,在这里经过艰苦生活、峥嵘岁月的磨砺,既磨练了意志品质,又提升了思想和境界,还孕育了精神力量。这正是家国情怀的体现,也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体现。 

  水保所副所长许明祥研究员,神木站第一任站长、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世清研究员,神木站创建者之一侯庆春研究员、早期工作人员杨光高工、李秧秧研究员,现任站长樊军研究员,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武高林研究员,副站长张风宝研究员、张庆印助理研究员等和沈阳农业大学贾玉华老师现场接受了采访。

  位于陕西北部、晋陕蒙三省(区)接壤地带的神木市,是毛乌素沙地向黄土丘陵过渡、森林草原向典型干旱草原过渡的过渡地带,也属于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晋陕蒙能源重化工基地、黄河多沙粗沙集中来源区,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八大类型区之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上世纪80年代末,我校水保所唐克丽研究员带领团队跑遍黄土高原287个县进行考察,于1991年选址神木县以西14公里处的六道沟流域建立试点,2007年神木站正式挂牌成为我校野外研究站点,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走进神木站持续开展实验研究。

  筚路蓝缕28载,神木站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培养研究生180余名,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产出了诸多重大科研成果:界定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区域范围、推动了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出台、发现了黄土高原人工植被下存在的土壤干层并提出了缓解策略。走出了欧亚科学院院士唐克丽、中国科学院院士邵明安,也促进形成了“厚重朴实、协力攻关、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黄土精神。

  水保所党委书记杜永锋表示,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神木站将聚集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出新贡献。 

编辑:王学锋

终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