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养一流人才。创新实验学院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并举,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德育为先
加强政治思想引领,强化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推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组织策划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乡村振兴”网络直播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邓谨教授和经管学院刘天军教授共同授课,通过“思政课+课程思政”的新形式,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既讲授理论知识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把无形的道理化作有形的故事,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极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在《人民日报》 “学习强国”等媒体和平台刊发。举办“党史研修班”,全体学生党员参加,每期研修学习30个学时,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和研修报告等三个专题。通过研修学习,不断提高了学生理论水平和政治站位,取得良好效果。
在右任书院建立励志坊,以于右任先生立志报国,筹备建设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为主题,对学生开展于右任先生爱国事迹、先生墨品展等“家国情怀”、“三农情怀”教育。以立德坊和党团活动室为平台,打造“党员之家”特色活动室,设立“红色书架”,引导学生党员自觉学习,关心国家政治,用党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确保学生党员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制定了“1+5”党员联系新生制度,由高年级学生党员联系新生宿舍,发挥学生党员朋辈教育引领,打造“讲党性、重思想、促进步”的思想教育平台,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普通同学共同进步。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活动。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学习,清明节组织学生到扶眉战役烈士陵园扫墓,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学生去习仲勋纪念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旬邑马栏革命旧址和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组织《我和我的祖国》《建党大业》《音乐家》等主题观影活动,开展“七十春秋过,江山万里红”班级歌咏比赛、“青春告白祖国”主题演讲、“青春正当时,雷锋在行动”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紧扣时代主旋律,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智育固本
创新实验学院作为学校“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区、教师教学改革的实验田、学生自主发展的新天地”,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构筑以优势学科群为支撑的拔尖人才培养高地。在培养理念上,聚焦学生的品德素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等方面,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在培养模式上,创建了“2+X”个性化培养模式,开展大类培养,构建基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通识课程体系,打破专业壁垒,推进学科交叉,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培养手段上,实施了“教学约定制”,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授课方式,广泛开展混合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着力推动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在培养内容上,以新农科、新工科建设为引领,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建设标准,强化课程知识点改造,突出课程高阶性和课程深度。实施“导师制”,注重大师引领,聘请热爱教育、造诣深厚、德才兼备的学术大师、领军人才参与拔尖人才培养,导师在品格养成、创新意识、学业发展、科研素质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全方位指导,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建立了“全程化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学生一年级进行自主实验,二年级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三年级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四年级做毕业论文,支持学生在科研领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系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
体育强魄 美育化人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重视学生体育锻炼,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学院成立了人文素质导师队伍,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体育老师、英语老师组成。体育辅导素质导师结合拔尖人才特点和学生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将原来只针对1-2年级开设体育辅导课延伸到3-4年级,倡导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活动,老师带动学生到室外、到运动场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强健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开展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与实践活动。在右任书院建设了形体礼仪训练坊,主要用于学生形体训练、仪态礼仪和舞蹈训练。定期邀请人文素质导师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自身修养,从而达到形体美和树立良好的内在气质。为深入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国学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品德,建设“国学讲堂”,开展了“国学讲堂”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开展系列讲座,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养成追求真善美的宝贵品质。
劳育重实
大力弘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坚持把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劳动教育理念融入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使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习惯。
充分发挥校内科研优势,鼓励学生及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教学试验基地,参与农业前沿的科研实践项目,完成相关的试验任务,历练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依托我校农业科技试验推广示范站,组织学生进站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为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群众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亲近农民、关注农村、热爱农业的优良品质。
组织实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广大学生深入农村、进入农业生产园地,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参加农业生产实践,调研当地农业发展,开展科技帮扶,让学生在广阔的农村天地接受“三农”教育,培育“三农”情怀。
开展“义务支教——关爱留守儿童” “田园使者——解决农业技术难题”“爱心书屋——助力农村文化振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服务农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中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以及其他岗位的新时代优秀人才打好基础。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