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院处

【生命学院】“启航计划”学生谈科研收获

  “‘文含金石之声,理蕴风云之润,传万物变迁之趣,遗百代学究之韵。’这是周奕华老师实验室的格言,在参加‘启航计划’的几天里,令我深有感触。”参加第三届“启航计划”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奕华老师实验室的大一学生王宏云这样感慨:“在周老师的指导下,短短几天我便熟悉了转膜、电泳分离、PCR、DNA提取等基本操作流程,还利用实验间隙预习了生物化学的内容,令我受益颇多,更萌生了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截至目前,生命学院第三届“启航计划”暑期科研训练落下帷幕。其余51位“启航者”也如王宏云般获益匪浅,在不同的院所里感受相同的科研魅力。学院辅导员陈悦、张红云、安相、邵禹华、艾群轶于7月中下旬分别前往北京、合肥、南京、浙江看望了在五个科研院所体验学习的学生,相互交流感受与收获,激发学生借此机会思索关于实验、关于科研、关于成长的答案。

实验枯燥乏味吗?

  甄秋欣——实验的成功是由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堆积起来的,每个人都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失败,但他们不放弃,而是从一次次失败中寻找原因,进而改进或是转换实验方案,向着目标一步步逼近。

  王闻岐——实验室不是厂房车间夜以继日地批量生产相同规格的产品,它是一个需要开拓创造的竞技场,因为面对的是未曾被解答的问题。科研人员做的,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动思维,运用知识,巧妙构思,设计、开展实验并不断发现新问题。没有既定的步骤,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有探索是不变的追求,实验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何谈枯燥?

  孙韵涵——记数据、观察果蝇的变化,日复一日,这让我重新思考,我真的可以忍受这种数日数月甚至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吗?我能一整天都面对着显微镜不感到乏味吗?在没有接触实验室之前,心中有一些冲动,接触后,我便开始沉思,一旦进入实验室,很多实际的大石都会压过来,这不是危言耸听。只有尽早树立明确的目标、知道该如何努力,前进的路才会变得越发清晰。

科研遥不可及吗?

  甄秋欣——我对科研最大的感触是要专注、坚持。它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奉献自己的私人生活,为科研献身;当我经历了十五天这样的生活后,我才发现了“投身科研”这四个字是有何等的重量,然而我看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正因如此,科研事业才是能够磨砺人、成就人的一项事业,它告诉我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受挫、扛得住时间的打磨。

  宋欣荣——和我想象的工作状态不一样,师兄师姐们动手做实验的时间只占到工作时间的一半。其余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处理数据和研读文献。实验室没有考勤,但师兄师姐们都会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早出晚归,甚至放弃周末休息的时间。这也是科研最吸引人的魅力。

  黄晶——以前总以为科研工作者每天在实验室干得都是特别高大上的工作。在实验室实习的这段日子我才发现,每一个灵感的验证,每一个结果的出来,它的过程并没有我所想的遥不可及,需要的是优秀的实验设计,以及不断重复的观察实验。

成长一帆风顺吗?

  王闻岐——到浙大的参观学习让我有了一些感悟。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除吃饭时间,学长学姐们都在实验室认真地工作,没有丝毫抱怨和懈怠,没有目标的鼓舞这很难做到。当然,这样的生活并不会适合所有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价值观。判断事物便像是计算加权平均数,权数因人而异,结果自然不同。因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人始终有改变的机会,需要做的是为目标积聚力量。四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不单单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感悟和触发的思考。最无用的是纠结,不如踏出一步去尝试、去体会。

  刘思琪——短短几天,却感觉自己成长不少,从开始的实验小白,到能和学长学姐们自如交流、主动请教他们问题,自己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在植物所找到了西农的亲学长,他们给的建议是不管大学生活有多丰富,都不要把学习落下,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适不适合科研这条路。投身科研不可怕但需要决心。当我们清楚自己的目标时,便会一往无前,没什么可忌惮的!

  王玉——我们有时候会过于自信,两周前还鼓励自己无所不能,而现在只有脚踏实地不断学习,惭愧的心才会略显平和些。两周的时间里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所要学的还有太多太多。回想大一的生活,似乎是有些忙碌的。虽然课程多,却也挥霍了太多时光,一天天的课表排得很满,但自己的头脑似乎并未因此而更加充实。现在想想,过去的自己之所以觉得累,是因为内心迷茫。这两周的时间让我对未来有了规划,有了向往,让我充满了勇气,充满了动力。


南大模式动物研究所小分队


浙大生研院小分队


中科大小分队


中科院遗传所小分队


中科院植物所小分队

编辑:张晴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