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院处

【水保所】一场特殊的学习座谈会

  10月23日,水土保持研究所流域生态与管理研究室一场特殊的学习座谈会正在进行。刚办完退休手续的吴瑞俊老师24日将再次赶赴安塞站开展野外监测工作,一到野外又是半月甚至一个月时间。为了表达全室职工对吴瑞俊的敬意,水保所组织了本次学习座谈会。

  吴瑞俊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陕北安塞站从事田间试验管理、监测与示范推广等工作,平均每年在站工作时间150天以上,默默坚守在野外监测第一线,40年如一日,远离亲人同事,从一个年轻小伙变成了银发斑斑的老人。吴瑞俊每年承担148个农田试验小区的播种、中耕、施肥、收获、考种等工作;完成土壤与生物指标监测,采集土壤样品152个、土壤水分74组148个、试验小区径流4-6次,每次采样40-60个;作物考种样品120多个;作物物侯期样品366个。40年来长期的田间试验监测与试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数据,为顺利完科技攻关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撑,获得第一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技贡献奖。

  40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这是在一种什么样精神支持下才能做到?座谈会上,吴瑞俊老师简述了自1981年到安塞站开始工作,见证了野外工作从交通不便的泥泞土路,到现在平坦宽阔的柏油路;见证了从工作生活的土坯房到现在高大宽敞的办公大楼,见证了身边求知若渴的大学生成长为现在的专家教授等经历。当大家提及这么多年是如何坚持过来时,吴瑞俊说:“只要把出差当做旅游,把心态放好,那就没有那么累,那么烦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身边的同事都是这么做的,这是一种影响、一种传承。”

  大家纷纷发言,讲述了很多吴瑞俊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科研工作者、科研一线监测人员平凡而生动的故事。

  水保所所长刘国彬说:“我1982年到安塞站工作,吴老师比我到安塞站还早,当时大家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每天带着水、馒头和咸菜去开展工作。他一直在安塞站负责土壤和生物监测,同时担任站务主管和站上的会计,一人承担三人重担。希望大家能够学习他的这种奉献精神、踏实肯干的执着精神,把野外台站工作做得更好!”

  水保所副所长冯浩表示,吴老师是野外台站一线监测人员的代表,他克服家庭困难,以站为家,获取了宝贵的科研数据,支撑水保所获得了很多的奖项和成果,功不可没。

  梁银丽研究员、陈云明研究员、郝明德研究员、王继军研究员、刘文兆研究员、许明祥研究员也纷纷发言,表示应该学习吴老师执着、严谨、勤恳、宽厚的工作作风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