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日报 2025年05月12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下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数智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如何在数智时代精准触达青年、有效引导青年、持续激励青年,成为高校共青团网络思政的核心课题。顺应“数智赋能”的时代趋势,全面构建高质量网络思政新格局,是共青团组织破解育人瓶颈、激活思政动能的关键之举。
数智赋能:从“经验导向”走向“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
在传统思政语境中,高校共青团组织往往依赖人工感知与经验判断开展教育工作,这种路径虽然具备情感温度,却存在数据碎片化、反馈滞后、策略模糊等局限,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智技术,为高校共青团组织提供了精准识人、靶向育人、闭环管理的新路径。
一是构建学生“数字画像”,实现团务管理与思政教育的个性匹配。通过对学生在校表现、学习轨迹、网络行为等数据的整合分析,高校共青团组织可细化教育对象类别,构建“思政兴趣模型”针对性推送红色经典、学术资源、职业指导、志愿活动等内容,转变过去“千人一面”的灌输模式,推动思政教育“因类施教、因需定供”,实现内容推送与学生特征的智能匹配。二是运用情感计算与语义识别技术,通过对平台内容点击率、评论情感倾向、成长轨迹等数据的聚合分析,动态掌握学生情感温度与价值取向,第一时间回应青年所忧、所思、所盼,为开展精准引导提供前置预判。三是建立基于数据反馈的运行机制,实现思政工作“设计—执行—评估—优化”的全过程数字化闭环。借助“数智共青团”系统后台的学习记录、问卷反馈、点击路径等数据指标,对团课效果、主题活动参与率、内容转化率进行量化分析,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的政治素养发展图谱,强化教育的可感知性与参与感,推动思政管理由“感性经验”向“理性治理”迈进。
媒介重构:从“内容主导”走向“场景驱动”的沉浸体验
当代青年作为“数字原住民”,对知识接受路径与教育形式有着强烈的互动性与感官需求,如何面对青年“快节奏、碎片化、场景化”的信息接收习惯,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跳出“讲台思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技术为媒介、场景为支点的互动式、体验式思政教育模式。
一是创新传播场景,提升教育可达性。依托VR、AR技术,建设“虚拟红色课堂”“线上团史展厅”“沉浸式理论课堂”等沉浸空间,将传统的红色故事、理论知识变成可看、可听、可感的互动内容,使抽象理论“可感知、可共情”。例如打造“西迁精神AR体验线”,让学生沉浸式了解历史情境,增强历史认同。二是延伸生活场景,实现教育日常化。通过二维码打卡任务、数字成就勋章、“随手学”H5等,使理论学习由“专属时段”转向“时时在场”,将思政内容嵌入学生的碎片时间和生活空间,可随时“知识微触点”,实现思政“润物无声”。三是拓展实践场景,丰富思政外延度。构建“线上参与+线下行动”的复合式团学项目链,如“数智青年说”“青年提案共创营”“数字志愿行”等,使学生在策划、执行、传播中深化对社会问题的认知,提升组织力、思辨力与行动力,让网络成为青年反哺社会、传递正能量的新阵地。
内容升级:从“单向传播”走向“共创表达”的传播创新
随着传播媒介和受众心理的演进,传统“单向输出”的传播形式在青年中已难以形成强烈共鸣。高校共青团组织亟需从传播者视角转向协作者思维,打造“青言青语”表达体系,让学生从“倾听者”转变为“共鸣者”“讲述者”。
一是激发学生表达动力,打通内容创作链条。围绕“策划—创作—发布—评价”全过程,实施“学生创作+团干辅导+数据评估”的机制,通过项目引领、实训赋能、评优激励等方式,支持学生围绕家国情怀、时代命题、身边人物,运用短视频、播客、图文漫画等多元载体进行二次创作,激发一批具有青年视角、技术素养、理论功底的“青媒骨干”,提高作品质量和传播效率,推动思想内容的自我裂变、自我流通。二是构建多元化传播矩阵,着力突破“茧房”及“圈层”壁垒。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优势,构建“主平台引领+子账号协同+内容风格互补”的传播新格局。三是主动应对算法机制挑战,优化“算法友好型”内容设计。引导团属平台主动设计内容标签与推荐机制,优化标签系统、增强视频封面与标题策划能力。同时加强平台建设和安全监管,加强学生信息安全保护。
机制协同:从“局部发力”走向“全域协同”的系统合力
高校网络思政是一项全链条、全场域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共青团组织推动网络思政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主动融入“大思政”格局,形成“横向融合、纵向联动、动态评估”的工作体系。
一是推动系统协同,建立共建机制。推动宣传、学工、信息处等职能部门与团委资源整合,设立“网络思政协同小组”,建立网络内容策划、数据共享、舆情联动、效果评估等机制,确保资源聚合、力量同步、目标一致。二是聚合社会资源,拓展育人外延。深化与主流媒体、科技企业、高校智库、地方共青团组织的合作,探索“校媒共育”“校企共研”“校区共建”等新模式,整合红色资源、文化资源、校友资源,构建“校—地—网”共建思政矩阵,提升内容权威性与传播广度。三是构建评估体系,助力效果提升。可设立“共青团网络思政绩效指标体系”,涵盖内容原创率、学生参与度、反馈满意度、成长贡献度等指标,对各类团属新媒体开展常态化评估与动态化优化,增强管理的主动性与前瞻性。同时建立“过程+结果”并重的评估体系,将网络思政工作的成果纳入团干部考核指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现网络育人从“技术创新”向“组织制度”延伸,真正让网络思政成为“看得见、算得出、用得上”的核心支点。
高校共青团组织应深刻把握青年群体发展趋势,增强数智思维,强化平台意识,提升数据治理能力,主动塑造网络育人新优势,努力把平台建成“育人的阵地”、把数据转化为“育人的能力”、把网络空间拓展为“育人的主战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坚实有力的青春力量。
原文链接:http://xyfb.sxxynews.com/xyrb/20250512/html/content_20250512003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