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我校

在巴基斯坦访学的90余天

(陕西日报2025-04-08 09版)

“我参加了学校与巴基斯坦的联合培训交流项目。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提升自我、培养综合素质和拓宽国际视野的宝贵机会。”3月31日,刚刚从巴基斯坦访学回来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学生孔德志说。

“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为国际科技教育交流合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2024年12月23日至2025年3月2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的5名学生去往巴基斯坦,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联合培训交流。

此次联合培训交流项目由巴基斯坦真纳大学教授穆什塔克·艾哈迈德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丝绸之路(杨凌)生物健康农业产业联盟理事长张立新牵头发起,旨在促进研究生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合作,建设农业生物资源农业生物多样性联合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联合实验室。

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巴基斯坦真纳大学、拉瓦尔品第干旱农业大学持续进行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通过交流与合作,我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张立新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参与中巴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探索出可复制的‘国内外结合+校企协同+科研反哺教学’的丝绸之路生物健康农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输送具备国际视野、技术研发、政策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技术升级。”

此次联合培训交流项目推动了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在90多天的学习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参与了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涵盖植物标本制作、生物炭和生物肥料制作等多个学科。在真纳大学学习生物炭制作技术时,他们了解到以椰壳和玉米芯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的方法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还可为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方案。

在拉瓦尔品第干旱农业大学的学习让他们掌握了无人机数据采集、处理、制图和分析技术。这些技术在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实现了高效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为精准农业管理和可持续土壤管理提供了支持。

“这种知识与技术的交流,打破了地域限制,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解决全球性的农业问题提供了更多思路。”孔德志说。

通过与当地学者和专家的深入交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拓宽了学术视野,提升了专业素养。跨文化环境中的学习和生活锻炼了他们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家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协同工作。”学生于善杰说。

学习交流的同时,他们还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学习当地语言,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参观博物馆、参加当地婚礼、欣赏传统音乐和舞蹈表演、品尝特色美食,感受巴基斯坦的文化魅力。

“这些交流与合作为未来的研究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带着这份成长与收获,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孔德志说。

原文链接: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903302.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

image.png